一路走来,究竟留下了什么?感觉就像攥在手里的沙,拼命攥紧,却不断地从指缝间流逝。。。
六角形的世界
清晨,一缕阳光射入眼帘,张开眼,习惯性地环视四周,依然很熟悉,但是很陌生,这不是我的家,每周末该在的地方。
在韩国的时候并不怎么想家,因为知道再怎么想也不可能轻易地回来,然而如今家只在咫尺之边,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心中不免泛然,一种孤独,一种寂寞。
学校,绿柳成荫;
实验室,电线盘绕;
寝室,电脑为伴;
自习室,宁静独处;
闭目,尽皆虚幻;
睁眼,依然前行;
未来,雾里看花;
一切,没有终点。
上海2006双年展
转载自:饮水思源
上个世纪50年代由同济大学两位原本为苏州匠人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教员徐永甫、徐和生师徒制作的中国古建筑模型,这些模型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列至今,堪称该校的“镇校之宝”,本次展览展出时特意保留模型上的灰尘。
入口处一组雕像
上海艺术家申凡的《向黄宾虹致敬》,将国画大师黄宾虹的个性笔墨化为霓虹灯影像,随着古筝奏鸣,霓虹灯渐渐形成完整的画面。
一组精美的浮雕
实际为运用了视觉原理的凹雕
可以写给自己,给未来,给亲人爱人的互动墙
魄 中国 夏小万
作者从医学手术的X光切片中获得了灵感和方法,把平面绘图转化成了立体效果集材料,科技,绘画的综合
侧面
《上海玫瑰》 亚历山德拉·特西 意大利
作者将上海高楼的图像利用投影仪在地上投射出绚烂的光影
喜欢它变幻的色彩 内容倒被忽略了~~
《人造子宫》(Artificial Fertility)
和白色的基座一起像极了奶油大蛋糕,引发了我们对蛋糕展览及巧克力瀑布的相关讨论,最后得知这是尿素溶液不断流动结晶生成的~~
粉红色的尿素溶液流动于一个由众多工艺喷泉堆砌而成的山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析出小小的晶体,到展览结束时估计就能逐渐布满山体了~~
义务小商品市场
眩
很有意思的空间错位转换
几米的画儿,串连展示的小画连接成几个小故事
大眼娃娃 日本 奈良美智
玻璃人
她坐在靠墙的一隅
小狗和光的木雕
暖黄的灯光
闪烁出童话的温馨
是否想起了留在记忆深处的印象
新故事 新设计
网络的虚拟世界
女人体
图像被缩减为最基本的线条和色彩,简洁明了
装置.雌雄体
电子装置模拟生物雌雄体的生命机能,同时绽开的瞬间很绚丽
战车
佛药堂
全为大小各式各色药丸拼制
作者把《佛药堂》理解为:既为佛堂,又为药堂。医心医身,见心见性;人性之本,身心合一。见佛即得,可谓佛中有药,药中有佛。药生之处,佛性即生也。
以下为雕塑馆展区的一些pic:
上海某屠宰场的模型
港大建筑系的一些作品
一些雕塑
木结构框架,东西搁在一把木椅上
整个双年展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我们自己就是展品
一个独自穿行于观众人流中的小女孩,看到她时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
再见了,一代车王
年度车手总冠军:7次(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第二名为方吉奥5次)
连续夺得年度总冠军次数:5次(2000年至2004年)
分站冠军次数:91次(第二名为普罗斯特51次)
杆位次数:68(前纪录艾尔顿-塞纳65)
参加分站赛次数:250(距离帕特雷斯257次参赛纪录只差7场)
F1生涯总积分:1369分(第二名为普罗斯特798分)
单赛季最多分站冠军次数:13次(2004赛季)
单赛季连续获胜场次:7场(2004赛季)
登上领奖台次数:154(第二名为普罗斯特106次)
比赛最快圈速次数:75(第二名为普罗斯特41次)
单赛季个人最多积分:148分(2004赛季)
单场分站赛夺冠次数:7次(加拿大站、法国站)
上演“帽子戏法”次数(获得杆位、跑出单圈最快并获得冠军):22次
连续在分站赛上得分次数:2001至2003年期间24站比赛连续得分
连续在分站赛上登上领奖台次数:2001至2002年期间连续19站
历史上唯一一个曾在一年的各个分站赛中全部进入前三名的车手:2002赛季
年度车手积分榜上与亚军差距最大的一次:2002年领先67分获得冠军
赛季过程中最早锁定年度总冠军:2002年离赛季结束还有6站时已经卫冕
迈克尔-舒马赫和前队友巴里切罗还是历史上并肩获得分站赛前两名最多的队友:两人曾24次占据领奖台最高的两层
PRP项目,为什么要用VB!?
昨天收到多智能车辆合流分流仿真平台的方案书,其中明确写着是“基于VB”,不免很是郁闷。
VB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因编写简单而受到青睐,但是对于这样的仿真平台,特别是考虑到如果最后要将几个人的工作整合,并非面向对象的VB显然不合适。小车的定义需要很多变量,还包括其他的车队、道路等等,难道全要用面向过程的语言零零散散地给出?那项目再复杂一些呢?又必须推倒重来,毫无可扩展性可言。我觉得对于这种问题,决不能以简单的因为VB简单而搪塞。这种“简单”的结果极有可能增加最终平台的复杂性,那么我们建立仿真平台就失去了其意义。毕竟平台的建立,就是为了为智能车多车协作的模拟提供方便。所以,工具的出现,简化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但是这种“简化”,说的应该是工具与人的交互、它的实际运用效果,而不该理解为工具本身构成的简单化,事实上,如今日常应用频繁的电脑等工具,其本身的设计构造是极端复杂的。
另一个使用VB的理由则更滑稽,因为我们是团队协作,所以要照顾到团队其他成员,统一使用VB。且不说我们团队中4人中有两人会java,且另两人早已学过C,再学java根本不需多少时间(更何况我就不信我们中有谁不需要花时间再熟悉一下VB就能直接上手),就是学java需要一定时间,相对于项目来说,这些时间也是值得的。在这个项目中同样存在着木桶原理,如果我们不把这最短的一块板补上,那么这个桶永远盛不了更多的水。
所谓团队,应该是每一个人为此添砖加瓦的集体,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主人,应该为此而不惜心力。而我们现在却只注重“集体”这个观念,一位地强求整个团队的“统一”,硬是迁就团队中个人的局限性,牺牲整个团队的效率,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一个人不会是万能的,不懂不会不要紧,但是心安理得地让团队迁就你,而不思进取,其本质就是团队责任心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