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交大110周年校庆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2

[新民晚报]风雨兼程 风骚独领

  上海西南隅的徐家汇,是上海市繁荣的标志性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上海人文与学术精神汇聚之地,近100位中国两院院士生活在这里。其中,更有一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上海交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

近代高等学府的雏形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国耻。“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6年,由晚清洋务要员盛宣怀精心筹备的南洋公学在上海诞生。

  带着“办西学、育人才”之宏愿,南洋公学自办学之初便以新式学堂自居,但又不同于教会把持下的全部西化的学校。盛宣怀还利用可向光绪直接打报告的特权,要求“新设各学堂与院内学生,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所学”。光绪即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就这样科举制度先在南洋公学停办了。而全国性地废除科举制度,则要等到1905年。

  在获得朝廷准许办学后,盛宣怀自任督办,负责学校大事谋划和决策。至于总理一职(相当于校长),由督办聘任,直接对督办负责。1897年春,盛宣怀亲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为公学总理,即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负责处理全校大小事务。

  何嗣焜上任后即主持起草《南洋公学章程》,规定学校分立外院、中院、上院、师范四院,逐级递升。外院相当于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师范院即师范教育。这一分层设学的制度囊括了从低到高的普通教育全过程,形成了相互衔接、层次分明的教育系统。

  1897年11月,何嗣焜奉盛宣怀之命,专程赴南京请来美国传教士、汇文书院院长福开森,做监院兼西文总教习(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和教务长),聘期4年,每月薪水高达350两银,比何嗣焜自己还要高出250两之多。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期间,引入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他还亲自规划校园,采用西洋风格设计建造的中院,是南洋公学保留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1901年3月,何嗣焜病逝,张元济为代总理,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二任校长。张元济在盛宣怀的授意下开设特班。特班的开办,既是应经济特科之选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盛宣怀加快培养高级人才的宏愿。

  特班中有后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先导者的黄炎培,著名诗人、艺术家、佛学家的李叔同,政界要员劭力子等。

  特班设立后,盛宣怀和张元济几顾茅庐,聘任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担任特班主任。蔡元培的教育方法令特班学生耳目一新,也令师生结下很深的情谊。

  南洋公学划归商部管辖后,学校开始由培养从政人才,转而为商部培养高级工商业专门人才,兼为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07年,唐文治接掌学校,革新校务,确定了工科办学方向,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铁路专科正式建成,成为交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发端。

  早期的交通大学之所以能够在芸芸众校中脱颖而出,从1907年至1920年掌校长之位达14年之久的唐文治功不可没。他倡导和培育了以国家为己任的求实学、务实业的学风校风,同时,又倾力于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文理兼通的早期中国科技人才,如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陆定一、吴稚晖,文化斗士邹韬奋,国学大师、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军事家蔡锷,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冯简等。

享誉中外的东方MIT

  1920年12月14日,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在提交北洋政府的呈文中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传承不辍。由于历史渊源而沿用交通大学这一校名的学校在全国现有5所,即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

  以管辖部门部长的身份兼任交通大学的校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有过三位:叶恭绰、王伯群、孙科。

  这个时期的交通大学,不仅主持校务者优秀勤勉,而且积极向海内外延揽名师,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阵容。

  名师出高徒,这个时期的交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政界传奇人物汪道涵,电脑大王王安,英语教育家许国璋等。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杰出科学家中,交大校友就有6位。

爱国荣校薪火相传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濒临火线的交通大学被迫分设沪、渝两地。

  在沦陷区的交大忍辱负重,蛰伏孤岛一隅,艰难维持着教学活动,默默地为民族复兴积蓄着智慧和力量。

  在大后方的交大几经周折,在校长吴保丰的带领下,师生们凭着坚忍不拔、共赴国难的钢铁意志和抗击外侮、保存母校的强烈愿望,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青山土坡上造就出民族的精英,到抗战胜利时,学生达到1700多人,教职员有280余人。学科专业从少到多,迅速建成一个涵括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管理等在内的陆海空皆备、兼具管理的学科体系,为后来在上海复员的交通大学打下了发展框架,成为大后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朵奇葩。

  交大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运动中,始终冲在战斗的第一线,成为名符其实的“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跨入了“建设新型的人民交大”的历史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交大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波澜,但是学校一贯秉承高水平的育人标准和老交大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输送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在1952年前后,为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交大调整出去的一批系科连同很强的师资、设备,为全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1955年4月,根据全国工业的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从而形成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勃发生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上海交大解放思想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改革:最早打破唯成分论的误区,在研究生招生中坚持“择英举贤”;最先破除封闭的办学观念,成功地在1978年中美建交前组成中国解放后第一个教育界代表团访问美国;破除僵化的管理模式,最早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交大人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的交大闵行校区建成,它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年底,上海交大成立了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统生物医学等15个理工类科研创新平台,还有现代语言学应用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是上海交大面向国家和城市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

  创建一流大学是历代交大人的共同梦想,也是长期艰苦的奋斗历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个目标逐步清晰并最终确立。

  上海交大以自己的实力和智慧,牢牢把握历史机遇。1997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全国7所高校之一;1999年,又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全国9所高校之一。到2005年底,已经完成“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的建设和一期“985工程”建设,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第二期“985工程”建设。上海交大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攀上新台阶,学校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各种学术指标在全国高校的位置持续上升。

  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它对于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也许一百多年前南洋公学的创始人盛宣怀不会想到,也许交通大学的老校长唐文治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们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这所学校,今天不仅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并且正以国际化的全新姿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1

[文汇报]坚持理想与信念传承知识与文明

  上海交大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形成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造就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交大文化传统,还要赋予其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发展交大的文化内涵,提升交大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交大应有的贡献。

  今后一段时期,交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扬交大优秀文化传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和谐共进,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成为广大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交大人必须具有博大的精神气度和高远的价值追求。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气度和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只有负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刻追求超越,才能不辱时代使命,实现交大存在的价值;只有胸怀远大、志存高远,把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承继交大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以先进文化来充实和铸造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家热爱科学真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投身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在为国家、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交大人应该凸现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大学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重视抓好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严谨治学,学术诚信,力戒浮躁。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近期要特别重视以师德师风为重点,以学术诚信为核心,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的校园文化基础性工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交大人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只是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不只是意味着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更主要是意味着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的培育和养成。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设学校的软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继续组织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讲座,积极扶持、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校区建设中体现交大的历史文脉和生态特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交大的文化品牌,形成特色鲜明、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在人与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融中,实现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总之,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根”。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大学文化,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传承知识与文明、坚持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高校的殷切期望,也是交大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六年四月八日出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0

[新民晚报]“上天入海,交大也能把你拉回来!”

  今天是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徐汇和闵行2个校区彩旗飘飘,喜气洋洋。各届校友陆续返回学校,为母校庆祝生日。为了不错过今天上午的校庆仪式,许多外地校友昨天就赶到上海,在交大附近安顿下来,然后笃悠悠地从华山路上的老校门走进学校。在校园里漫步的老校友们个个脚步轻盈,脸上挂着喜悦。

  记者昨天寻访了被世人称为“上天”“入海”的航空和船舶专业的两届毕业生,他们说,自己对母校的感情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加真挚和热烈。

80岁学生和102岁老师

  见到谢启骏的时候,他正用摄像机拍校园风景,如果不是他先开口自报家门,你恐怕猜不到这是一位81岁的老人,而且刚刚坐了火车连夜从北京赶来。

  老谢是交大1949年航空工程系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在国家航空中心工作。昨天上午,他和老同学柴克锐一起下了火车就直奔交大的教师活动中心。这是他们最近10年里第3次参加校庆了,哪里有周全的招待和便宜的价格他俩一清二楚。放下行李,他们立即打电话给从南昌来的彭本善,“你到哪儿啦?我们俩等你呢,图书馆门口,不见不散!”不一会儿,三个老同学碰头了。

  “别看我们几个都80多岁了,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可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络呢!”老谢告诉记者,他们那届同学中的90%还有联系。老彭拿出一本翻旧了的小册子———《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系友通讯录(第二版)》,“你看,从最早的许锡缵学长到最新的校友都能在上面找到,只可惜,今年又有几个好兄弟走了。”3位老人用笔小心翼翼地在几个名字上打了方框。这时不知谁说了句,“别那么伤感,我们的老师不还健在嘛?”

  他们提到的老师叫姜长英,今年已经102岁了,是他们当年的系主任。“今年春节我们班学生联名给他送去了春节礼物,贺辞的落款是‘35名80岁学生’,姜老师看了忒有成就感。”老谢说,交大的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学生团结在他周围。“我记得在工程馆阶梯教室上课时,两三百人纪律照样很好,因为老师讲课生动啊,哪舍得走神呀!这就叫凝聚力,上天入海也能把你拉回来!”

船舶工程师首次大团圆

  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在新中院的三楼,昨天下午,那里热闹的声音在楼下也能听见。原来,趁校庆之前,1977届的船舶设计制造系的学生在这里搞了个聚会。

  毕业30年,当年的姑娘小伙现在都是高级工程师,并成了各地造船领域的骨干。“我们大家工作都很忙,每年校庆不是这个没空就是那个出差。这次110周年校庆大家居然都有空,只有3个人没联系上,真是太高兴了。”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张世联教授是这次聚会的发起人,也是当时班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这群老同学很多都有业务上的联系,有时出差就住在当地同学家里,不过这么大规模地集体碰头还是30年来第一次。

  老同学们从大江南北回到上海,相聚在当年的“制图室”里。“你发福了!”“他怎么一点没变?”“我儿子去年也考上交大啦!”……老同学见面,寒暄、握手、拥抱,备感亲切,还有些好姐妹一聚首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真想你们,真想交大!”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在叨念着。

  昨天还有位年逾90岁的老校友———37届机械系毕业生吴德楞从美国赶回来了。老人动情地说,我始终记得“饮水思源”的校训,趁自己还走得动路,我想回母校看看,并且送上我的祝福。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9

[文汇报]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办至今,已有110年历史,跨越了三个世纪。 

  从建立到发展,上海交大始终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风雨飘摇的19世纪末,“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由晚清洋务要员盛宣怀精心筹备的南洋公学在上海诞生;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交大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交大以“东方MIT”之称享誉中外;抗战时期,交大被迫分设沪、渝两地,在国家危难之秋造就民族的精英;新中国成立后,交大响应国家号召,先后进行院系调整和西迁,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使这座百年名校勃发生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交大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为交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历代交大人的共同梦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交大先后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闵行二期建设和办学重心的战略转移,共建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实现了原上海交大和二医大的强强合并,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水平、为国家和城市作贡献等方面均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交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新的上海交大,带着110年的丰厚底蕴,带着走向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继往开来,勇攀高峰,续写着跨越世纪的光荣与梦想。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交大提供 

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接见了交大领导和教授代表,肯定交大改革成就。

一九九六年,交大迎来了百年华诞,江泽民同志回母校看望师生。

2006年徐汇校区校门

闵行校园一期建设:思源湖景

交大毕业生在闵行校区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周学忠/摄

交大毕业生在闵行校区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周学忠/摄

紫竹园区鸟瞰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8

[新闻晚报]上海交大昨举行校庆庆典晚会 19岁少女与九旬恩人重逢

  110年,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昨晚7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烟火绚烂,菁菁堂内歌舞飞扬,一场80%以上节目由交大人自演的校庆晚会隆重上演,这台精彩的晚会也成为了交大百年树人理念的新注解。

老少相见格外感动

  1996年,9岁的湖北仙桃的小女孩吴青患了罕见的先天性胸骨裂症,心脏裸露在胸腔外。父母跑遍了北京、广州等地许多大医院,医生都说这病没有治愈的可能。当时80岁的二医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涤生院士一看到报纸,千方百计与吴青父母通上了电话,并要求他们来上海动手术。那场历时6个多小时的手术正是国内首例胸骨裂畸形修复术,小吴青终于获得了一颗“平常心”。

  张院士告诉记者,他每年仍旧和吴青保持联系,提醒她要经常做复查,每到中秋节,吴青总不忘寄月饼来。

  昨天晚会上最感人的一幕,莫过于时隔10年,19岁小吴青与90岁张涤生的重逢。吴青见到张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激动地说:“我和爸爸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爷爷,张爷爷你就像我的亲爷爷,”她还将一把亲手画的扇子送给爷爷当礼物,“等到爷爷110岁的时候,我也要给爷爷办一场像今天这样隆重的生日晚会。”

踢踏舞步让人难忘

  晚会开幕戏《校徽·节日序曲·脚步》中,40多位交大学生跳起踢踏舞,舞动的青春节拍,引来阵阵掌声。可表演结束,齐刷刷的步点声仍在晚会后台延续。交大管理学院两位新疆女生加依娜和阿比旦从小酷爱跳舞,节目结束后,还拉着指导老师继续切磋。记者问她们累吗,小姑娘摇摇头说:“这是母校110年生日的晚会,总有别样的意义,我们有幸被选中,都觉得自豪、兴奋,一点也不觉得累。”

  舞蹈指挥王老师告诉记者,这群学生大一到大四都有,虽然是业余出身,但他们学得很刻苦,也很配合、很团结,所以只练了一个多月看起来就很专业了。“交大学生的素质、积极向上的态度的确让人难忘……”王老师话音未落,又有同学来问她这个步伐对不对,不“安分”的脚步声“踢踢踏踏”继续在后台飞扬。

错过合唱急得流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正是出自交大1902级学生、文化大家李叔同之手。晚会上,一个纯净稚嫩的童声,把歌曲《送别》幽婉的旋律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在问,这可爱的小女孩是谁。为这台晚会,交大在子弟小学中搞了一场海选,经过报名、多轮筛选和一系列紧张的排练,最后确定了由三年级学生卢渐泽来唱这首歌。

  可是,在《送别》唱完后,卢渐泽却因没来得及从后台赶上紧接着的合唱,红着眼睛哭了起来。交大的哥哥姐姐们安慰她:“你是今天的主角啊!看,你一个人的独唱唱得那么好。”小渐泽这才破涕为笑:“我还想把更多的歌声带给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她还腼腆地对记者说,为了这次演出她已三次站在菁菁堂的舞台上了,“我希望交大越办越好,等我长大了也一定要考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