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上海交通大学
岁月如歌之大学篇(3)——大二,带着面具微笑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大学:大一时呐喊,大二时彷徨,大三时伤逝,大四时朝花夕拾,甚为贴切。回想大一考入大学时的意气风发,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自己手中似的,年少轻狂,如今回想不免付之一笑。也许是人不可能一辈子一起风发,又或是人总会疲惫长期浸透于某种状态,总之我的大二是在一重又一重的彷徨中度过。
理不清自己的路,看不清自己的未来,这可能是大二时最深切的体会吧。当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渐渐地感到将要走上社会的压力,本能不自觉地便渐渐选择了退缩。如果说学生时代可以以学习作为一大标杆潇洒度日的话,当我们走进社会这个大染缸时,一切又将会如何?感叹学长们的实习难、工作苦,如今的自己可以全然不顾,照样呆在家里享受那令人吐血的无聊,明年的今天,这个曾经的自己又会在哪里呢?
大学像个围城,作为交大的学生,到处听到的只是赞誉,美名的堆积带来的固然有面子上的光彩,同时有又何曾没有巨大的期望与负担?听说一个复旦的学长找工作找到心灰意冷,不禁心里打个寒战,同样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到时的自己真不知该如何面对亲友们的期望。于是徘徊着跳出这个围城,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却始终缺乏这样的勇气。
2006年的春天,我选择了逃避,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虚假的自我夸耀,但这的的确确是我当时最真切的想法。我选择了作为一个交流生出国,去一个并不遥远却已足够的国度——韩国,离开一切熟悉的亲友,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路。在那里,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广博浩大,而自己却是如此的渺小。见识了如此之多的外国人,体验了一把自己作为foreigner的快感,听到了各式各样的神奇语言,玩转了一把全“英文”的韩式课程。。。猛然抬头,原来生活可以有那么多选择,只是这一切也如同阳光下的泡沫,色彩斑然却不可触摸。于是生活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半年的思考好像什么也没得到。想想如此多的课程需要在大三补修,不禁唏嘘,感叹当时还是过于冲动,缺乏理智。很难想象自己真能顺利完成这么多的课程,甚至怀疑自己不得不面临着延迟毕业,虽然心中揣怀着一丝丝的担忧,却依然昂起那倔强的头,对母亲说,没有什么不可能。
也许,在大二,终于学会了用笑容去掩饰心中的酸楚吧。
06年8月3日 夜
交大秘闻(有待考证)
在交大的闵行校区,美丽宜人的思源湖边,正对着校门口的方向有一只黑漆漆的老鹰塑像。很大很英雄的感觉,很有气势哦。
这只鹰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但据说是一整块什么金属雕成的,完全没有焊接……所以价值连城,千万不要小觑了这只老鹰--我们俗称神雕。
这只鹰不仅因为造艺颇有难度,其来历更是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八十年代,伊拉克的萨达姆同志向我们国家订购了几座雕塑,而这只鹰就是其中的物品之一。
据说这些雕像是为了给萨达姆做宣传的,以显示他的神威。(换句话说,这叫自恋)
当我们国家将雕塑完成后,海湾战争打响了。
我们可怜的不可一世的萨达姆同志忙不过来了,自己忙坏了,国家打穷了。
于是,雕像不要了。
又于是,我们学校乘此良机,要了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老鹰以做镇校之宝……
神奇吧?
呵呵,关于我们交大的传闻还有很多,比如放在下院的白色维纳斯雕像,比如为何我们徐汇老校区没有毛主席像……等等……
这些都是一个一个的迷!!!
交大汉芯造假事件
饮水思源上的讨论:
tcyzmhh:
交大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引进,陈进的事件是一个教训,但也希望学校不要因此而在以后的人才引进方面就畏首畏尾,科研人才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torch:
请记住,他始终曾经是交大的老师,如果你真是他的学生,难道你就没从他那里收获一星半点该收获的东西?他以前带过学生、上过课,你就什么也没学到?他的迎新致辞,你就完全不能从正面去理解?不要只懂得管别人有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我们首先应该苛责的,不是自己吗?
现在事情当然已经有了定论,事件责任的规划也有了交代,该承担的人也必须承担,这是非常公平的。但是,作为交大学生的我们,恐怕是最没立场大放厥词的!
我们应当尊重的是曾为交大老师的他,应当尊重这次事件体现出的交大严谨的管理机制。而不是做在别人顺利时就阿谀奉承、别人落难时就落井下石的小人!骂别人、骂学校之前,请想想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又做到了些什么!
painting:
小的时候,不知道教授是什么意思,我父母没读过几年书,他们告诉我教授是科学家。在那天真的岁月里,我一直把科学家当成自己崇拜的偶像。一提起教授就想到华罗庚这样的人物。
weiweigoose:
微电子学院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一蹶不振,相反会让我们更团结,更坚强,更努力!
学校高层领导已经表示:会加大力度支持我校微电子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从学科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引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后续的很多支持动作大家会看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在别人认为我们最低谷的时候,我们要积蓄力量,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才是强者的姿态!
apollox:
希望各位同学不要造假……
以后文章什么的一定要自己写喽。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2
[新民晚报]风雨兼程 风骚独领
上海西南隅的徐家汇,是上海市繁荣的标志性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上海人文与学术精神汇聚之地,近100位中国两院院士生活在这里。其中,更有一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上海交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
近代高等学府的雏形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国耻。“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6年,由晚清洋务要员盛宣怀精心筹备的南洋公学在上海诞生。
带着“办西学、育人才”之宏愿,南洋公学自办学之初便以新式学堂自居,但又不同于教会把持下的全部西化的学校。盛宣怀还利用可向光绪直接打报告的特权,要求“新设各学堂与院内学生,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所学”。光绪即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就这样科举制度先在南洋公学停办了。而全国性地废除科举制度,则要等到1905年。
在获得朝廷准许办学后,盛宣怀自任督办,负责学校大事谋划和决策。至于总理一职(相当于校长),由督办聘任,直接对督办负责。1897年春,盛宣怀亲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为公学总理,即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负责处理全校大小事务。
何嗣焜上任后即主持起草《南洋公学章程》,规定学校分立外院、中院、上院、师范四院,逐级递升。外院相当于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师范院即师范教育。这一分层设学的制度囊括了从低到高的普通教育全过程,形成了相互衔接、层次分明的教育系统。
1897年11月,何嗣焜奉盛宣怀之命,专程赴南京请来美国传教士、汇文书院院长福开森,做监院兼西文总教习(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和教务长),聘期4年,每月薪水高达350两银,比何嗣焜自己还要高出250两之多。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期间,引入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他还亲自规划校园,采用西洋风格设计建造的中院,是南洋公学保留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1901年3月,何嗣焜病逝,张元济为代总理,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二任校长。张元济在盛宣怀的授意下开设特班。特班的开办,既是应经济特科之选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盛宣怀加快培养高级人才的宏愿。
特班中有后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先导者的黄炎培,著名诗人、艺术家、佛学家的李叔同,政界要员劭力子等。
特班设立后,盛宣怀和张元济几顾茅庐,聘任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担任特班主任。蔡元培的教育方法令特班学生耳目一新,也令师生结下很深的情谊。
南洋公学划归商部管辖后,学校开始由培养从政人才,转而为商部培养高级工商业专门人才,兼为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07年,唐文治接掌学校,革新校务,确定了工科办学方向,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铁路专科正式建成,成为交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发端。
早期的交通大学之所以能够在芸芸众校中脱颖而出,从1907年至1920年掌校长之位达14年之久的唐文治功不可没。他倡导和培育了以国家为己任的求实学、务实业的学风校风,同时,又倾力于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文理兼通的早期中国科技人才,如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陆定一、吴稚晖,文化斗士邹韬奋,国学大师、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军事家蔡锷,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冯简等。
享誉中外的东方MIT
1920年12月14日,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在提交北洋政府的呈文中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传承不辍。由于历史渊源而沿用交通大学这一校名的学校在全国现有5所,即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
以管辖部门部长的身份兼任交通大学的校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有过三位:叶恭绰、王伯群、孙科。
这个时期的交通大学,不仅主持校务者优秀勤勉,而且积极向海内外延揽名师,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阵容。
名师出高徒,这个时期的交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政界传奇人物汪道涵,电脑大王王安,英语教育家许国璋等。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杰出科学家中,交大校友就有6位。
爱国荣校薪火相传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濒临火线的交通大学被迫分设沪、渝两地。
在沦陷区的交大忍辱负重,蛰伏孤岛一隅,艰难维持着教学活动,默默地为民族复兴积蓄着智慧和力量。
在大后方的交大几经周折,在校长吴保丰的带领下,师生们凭着坚忍不拔、共赴国难的钢铁意志和抗击外侮、保存母校的强烈愿望,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青山土坡上造就出民族的精英,到抗战胜利时,学生达到1700多人,教职员有280余人。学科专业从少到多,迅速建成一个涵括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管理等在内的陆海空皆备、兼具管理的学科体系,为后来在上海复员的交通大学打下了发展框架,成为大后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朵奇葩。
交大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运动中,始终冲在战斗的第一线,成为名符其实的“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跨入了“建设新型的人民交大”的历史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交大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波澜,但是学校一贯秉承高水平的育人标准和老交大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输送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在1952年前后,为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交大调整出去的一批系科连同很强的师资、设备,为全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1955年4月,根据全国工业的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从而形成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勃发生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上海交大解放思想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改革:最早打破唯成分论的误区,在研究生招生中坚持“择英举贤”;最先破除封闭的办学观念,成功地在1978年中美建交前组成中国解放后第一个教育界代表团访问美国;破除僵化的管理模式,最早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交大人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的交大闵行校区建成,它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年底,上海交大成立了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统生物医学等15个理工类科研创新平台,还有现代语言学应用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是上海交大面向国家和城市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
创建一流大学是历代交大人的共同梦想,也是长期艰苦的奋斗历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个目标逐步清晰并最终确立。
上海交大以自己的实力和智慧,牢牢把握历史机遇。1997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全国7所高校之一;1999年,又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全国9所高校之一。到2005年底,已经完成“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的建设和一期“985工程”建设,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第二期“985工程”建设。上海交大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攀上新台阶,学校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各种学术指标在全国高校的位置持续上升。
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它对于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也许一百多年前南洋公学的创始人盛宣怀不会想到,也许交通大学的老校长唐文治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们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这所学校,今天不仅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并且正以国际化的全新姿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