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上海交通大学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6

[新闻晨报]交大今迎110周年校庆 谢绳武:40年后交大将成世界一流

  今天是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喜庆日子,校长谢绳武昨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描述了交大的未来蓝图:再过5年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2020年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用40年的时间,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他说:“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异不是在10年、20年就可以赶上的,我们给自己准备了40年时间。”

  从16岁跨进交大校门,从学生到留校任教,从系主任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几十年了,我一天都没有离开过交大。”今天的交大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学校的目标始终是奔世界一流。

招生:中意尖子生,看优点也看缺点

  记者:交大作为一所理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怎样的学生是受交大欢迎的?

  谢绳武:一所大学要办好需要靠很多方面,但生源是最关键的。最近几年交大的生源一直在上升,如果按高考分数线来看,每次在全国是第四,学生全部是从全国挑选出来的最好的学生。

  但“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并不是学校招生的理念,学校希望综合素质强的学生能成为交大的学子。从今年起,交大和复旦开始尝试以自主招生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在这次选拔中,我们更重视中学的推荐意见,这样就对中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推荐意见中,应该优点、缺点都要写,不能光写好的、不写差的。

  学校也相当看中在各类竞赛中得奖的学生,从竞赛中能看出一个学生的知识状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光靠半小时、一小时的交流,学校很难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但这样的招生是为今后的招生改革作新的尝试,也为中学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尽管高考有它的公正、公平性,但却使得应试教育越演越烈。

  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学校没有收过一张条子,所有的招生完全是公平、公正的。

培养:交大学生务实,人文素养还需提高

  记者:在培养学生上,交大有何自己的特点?

  谢绳武:一个大学生的气质形成与大学文化有密切关系,是多年沉淀而来的。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交大学生的特点是务实,这与交大理工见长有关系,讲究严谨,能与人比较融洽地相处。但交大学生也有弱点,人文素质不够。

  各所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美国哈佛等高校学生在四年中都不分专业,但交大是专业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在通识教育方面,学校扩大了选修课内容,增加学生的可选课数目。现在学校正在尝试让进校的每名理工科的学生都接受数理基础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方式,这样的训练很重要,而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都比较忽视。

  如果说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研究能力。在就业方面,交大的硕士生是受欢迎的,我个人不赞成把硕士生教育年限缩短。而且学校也不赞成导师把研究生当劳力来使用,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学校限制了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一名导师一年招生数量最多不能超过3个,在研究生的招收数上,学校也正在斟酌。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要尽心尽力,精心指导,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提高各方面能力。

寄语:学生要先做人后做学问

  记者:您曾是交大的学生,现在更是一校之长,您觉得大学生怎样才算成材?

  谢绳武:大学四年是短暂的,对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然后是如何做学问。在学校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我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社会活动,不要死读书,这对他本人一定是受益的,他们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也更容易成材。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5

[新民晚报]110年,跨越3个世纪的骄傲

  如果说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那么上海交通大学也有这样一处圣地———埋藏着用光阴之剑铸造而成的“根和魂”。心系国家之信念、不言放弃之品格、治学严谨之风气、自主创新之道路……交大的“根和魂”都被浓缩在近日开展的“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精神文化巡礼”之中。

  今天,上海交大迎来了自己的第110个生日。在这个特殊意思的日子里,记录着交大前行足印的“巡礼”展吸引着众多参观者,也获得了许多赞叹———

镜头背后的精神

  走进“巡礼”现场,上海交大曾培养出的6位“两弹一星”功臣、200余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6年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介绍映入眼帘。而当参观者了解了展厅内几组特写镜头背后的故事,就会明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交大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品格要求着自己、 督促着自己。

  ■钱学森的力学试卷这是一张96分的力学试卷,它的主人是钱学森。当时,正当老师准备给他100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在推算公式时把“Ns”简写为“N”,立即请求老师扣去4分。这张象征“求真务实”的试卷被他的老师金教授珍藏了40多年,直到1980年春天,钱学森回母校看望老师时,金教授才将它捐赠给学校。

数不清的“第一”

  要统计交大究竟有多少个“第一”并非易事。从1915年周厚坤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到1917年张廷金研制的国内第一部大功率电台,再到1937年支秉渊研制的我国第一部自制高速柴油汽车发动机……还有我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我国第一条气垫船、我国第一枚火箭发射升空、我国第一台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以及世界第一台步行式钻井平台……这些都是交大“敢为人先”的最好例证,也是交大为国家发展奏响的强劲音符。

  ■中国机器人的摇篮1979年,中国第一个机器人研究机构在交大成立,不久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新起点。此后的27年里又从这里不断走出“新品”:可以进入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高性能精密装配人、煤气管道探测机器人……它们默默地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着贡献,也体现了“与日俱进”的精神。

开放的办学理念

  上海交大之所以能培养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数学名家吴文俊、桥梁专家茅以升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与学校110年来坚持“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传统分不开,不仅如此,学校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和“引进”“走出”的科研环境也为学校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虽豪门巨绅亦拒诸门外”“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6年,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由晚清洋务大员盛宣怀在这样的理念下创办。从那时起,秉持公平择优录取就成了学校招生的准则。只要成绩合格,“虽家徒四壁亦大加欢迎”,但若是考分不够,“虽豪门巨绅亦拒诸门外”。

  1936年报考学校者多达1778人,而最后只录取181人,可谓十里挑一,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家长托熟人“递条子”的现象,而这些都被学校拒绝了。校长甚至亲自给递条者回信表明学校录取原则。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的栋梁,交大“取其才而不取其势”的筛选机制保证了日后“千里马”的产生。

  ■大师严授铸交大品牌除了对学生严,交大对教师队伍的选择也要求很高。交大还在“南洋时期”就已云集众多名师。当年的学子曾用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上世纪20、30年代的名教授,“那五权宪法,英文唐,国文陈,微积胡,物理裘,化学徐,与年前的三民主义,直半斤而八两吧”。所谓的“五权宪法”是指30年代教授基础课程的5位名教授,而“三民主义”则是数学系教授胡明复、物理系教授周铭和化学系教授徐名材这三位名字里都有“民”字谐音的教授。展馆里那些教授的照片还在,从他们严厉的表情里依稀还能体会到当时台下学生的敬畏之情。

  ■小火车开进了校园1926年建校30周年之际,上海交大举办了第一次工业展览会,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在全国属首创,学校甚至将小火车开进校园,由校长陪同嘉宾乘坐着参观展览。当时,国内外共有101个单位参展,各类展品近2000件,历时9天,来校参观者逾5万。1933年,学校举办第三次工业及铁道展览会时,中外来宾更是超过了20万人,交大在科技研究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交大也是各类国际博览会的常客。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1911年意大利都灵万国制造工艺博览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等重量级博览会上,交大的送展品总能捧得奖杯而归。

  如今,上海交大的学科发展目标是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高水平、有特色的法学、农学、经济学和人文学科为支撑、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继而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让我们为交大跨越3个世纪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积淀干杯,并祝福她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4

[劳动报]戴着校徽在校园走一圈 两鬓斑白老校友交大寻找昔日足迹

  樱花烂漫的四月,来自全球的上海交大校友赶来为母校的110年华诞庆贺,昨天,更有4500名毕业50年以上的老校友收到了母校的特别邀请。

纪念校徽售得最红火

  在交大闵行校区菁菁堂前,记者看到,新老校友纷纷围着由鲜花组成的校庆标志合影留念,就连出售校庆纪念品的专柜也被围得水泄不通。“小同学,对不起,我的眼睛有点花,能不能麻烦你帮我把交大的校徽别在衣服上。”老校友们光买校徽还不算,更要亲自戴上它在校园内走上一圈。负责校庆纪念品售卖的交大学生志愿者告诉记者,所有校庆纪念品中就数校徽卖得最火,连校服都“敌”不过它。

  据介绍,这次重回母校参加校庆的近六成校友是毕业40周年和进校50周年的交大毕业生,他们对母校的感情非常深厚。其中,毕业50周年的校友还特地为母校的110岁生日献上了“礼物”———集体捐款10万元在闵行校区筹建“唯实亭”。

新校门亮相闵行校区

  飞檐翘角,犹如大鹏展翅;红墙绿瓦,寓意紫气东来……昨天,一座气势雄伟的仿旧京宫式东大门在交大闵行校区落成。

  虽然已经是交大的第三版新校门,但它浓重的历史韵味犹存,钢筋混凝土仿木而造的主体结构,全长38米,屋脊高度12米,与徐汇校区的老校门相比,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前广场的金水桥畔池,内广场入口的棂星门及广场两侧的校史壁与雕塑,也处处透露出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座按徐家汇老校门1:4放大的“克隆版”新校门引来了高曝光率,新老校友们纷纷掏出摄像机把新校门“刻录”进他们的记忆中。

高科技“客串”游览车

  与复旦百年校庆引入电瓶车不同,交大校庆直接把学校的科研成果———不冒黑烟的城市客车运用到了游览观光中,让每一位校友都可以免费乘坐。

  低噪声、排放优于欧3、开起来不冒黑烟……这么先进的校园观光车着实吸引了不少校友的目光,有人坐一坐还不算,甚至全程站着细细打量它的内部装潢。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3

[青年报]学子今贺交大110岁生日 愿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自己的110岁生日。这所跨越了三个世纪的老校,将在交大闵行校区这个年轻而崭新的校园庆祝110岁生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也将纷纷赶来为母校庆贺。

昨天下午,交大校长谢绳武接受记者采访,在交大生日前夕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把上海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发展:奔向世界一流进行实质性跨国合作

谢绳武介绍说,从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以来的十年间,是发展最快的10年: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初步完成了从以工科为主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2005年7月,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联合;采取科技创新等政策,调整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各类学术指标在全国高校稳居前列……

“要把上海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谢绳武介绍说,到2010年,上海交大将完成综合研究型世界知名大学的目标;2020年,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交大150周年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化是交大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事实上,从1896年交大建校之日起就已经和国际化结缘。谢绳武反对那种看似热闹的“迎来送往”的国际交流方式。“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他介绍说,“交大现在和密歇根大学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是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办学体制机制上的探索。”

学生培养:继续招生改革研究生培养求质不求量

谈到刚刚被预录取的这批学生谢绳武很有感触。“虽然这次自主选拔过程中,复旦、交大两个试点采取的办法不同,但最终目是一样的:更加注重中学生全面综合的能力素质。”

他介绍说,交大比较重视中学的推荐,重视学生在中学三年的表现和各种成绩,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包括其理想、抱负、报考交大的原因、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很注重。“希望这种探索继续下去。”

谈到对学生的培养,谢绳武透露,从今年的博士招生开始,交大出台新举措,限制博士生导师一般只能招两个人,每年带的学生人数不能超过三人,对硕士生导师的招生规模也出台相关规定,以确保每个研究生都能受到足够的专业培养。“研究生不能作为单纯的科研劳动力,培养研究生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博士生而言。”

为此,交大今年将首次推出“校级特聘教授”,向年轻学者敞开大门。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2

[解放日报]上海交通大学庆祝110周年华诞 薪火传承思源致远

  陈良宇、司马义·艾买提、张怀西讲话许嘉璐、路甬祥、陈至立、徐匡迪发来贺信韩正、龚学平、蒋以任、李栋恒、万学远、殷一璀出席

  “薪火传承,思源致远”,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栉风沐雨,跨越三个世纪,昨天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等出席上海交大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并讲话。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市政协主席蒋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李栋恒,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庆祝大会。

  上午10时,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庆祝大会在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隆重举行。

  陈良宇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医务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这次庆典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陈良宇指出,百年创业,历经沧桑。一百多年来,交大人坚持“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桃李盈门,英才辈出;坚持“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精神品格,在前进道路上,展现出一条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的闪光轨迹。交大的办学历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追求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强盛壮大的创业史。

  陈良宇指出,交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上海为有交大而骄傲,交大因地处上海而自豪。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昌盛,凝聚着全市各方面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也凝聚着交大人奉献的卓越智慧。特别是近几年,交大积极参与和推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做大做强“紫竹科学园区”,不断为上海走科学发展、创新驱动之路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百年春秋,今逢盛世,思源致远,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陈良宇强调,未来五年,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步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阶段。上海正在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我们要加强与教育部的“部市合作”,继续得到交大等优秀高校的支持和参与,聚焦企业主体、聚焦国家战略、聚焦创新基地,不断增强上海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还宣读了国务委员陈至立和国家教育部的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发来贺信。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作校庆报告,回顾交大110年来的风雨历程,展望交大未来的发展。阮雪榆院士、包州州同学分别代表交大师生发言。校友代表、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坎贝尔爵士分别致辞祝贺。庆祝大会由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主持。

  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国防科工委等发来贺信;兄弟院校及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以及不少校友等也来信表示祝贺。

  出席庆祝大会的中央有关部门、部队和兄弟省市领导有王礼恒、王金祥、李连宁、奚国华、吴忠泽等。出席会议的上海市党政领导还有王仲伟、姜斯宪、张圣坤、胡炜、杨晓渡、王生洪。交大师生、校友代表,部分中外大学校长和各界人士参加了庆祝大会。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南洋公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了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号召,先后历经了西迁、两地办学,以及上海、西安两地独立建校等变迁。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强强合并,上海农学院的并入,以及人文、经济、法学等学科的建立,学校已初步完成了由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