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度归档:2006年4月9日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2

[解放日报]上海交通大学庆祝110周年华诞 薪火传承思源致远

  陈良宇、司马义·艾买提、张怀西讲话许嘉璐、路甬祥、陈至立、徐匡迪发来贺信韩正、龚学平、蒋以任、李栋恒、万学远、殷一璀出席

  “薪火传承,思源致远”,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栉风沐雨,跨越三个世纪,昨天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等出席上海交大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并讲话。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市政协主席蒋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李栋恒,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庆祝大会。

  上午10时,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庆祝大会在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隆重举行。

  陈良宇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医务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这次庆典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陈良宇指出,百年创业,历经沧桑。一百多年来,交大人坚持“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桃李盈门,英才辈出;坚持“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精神品格,在前进道路上,展现出一条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的闪光轨迹。交大的办学历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追求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强盛壮大的创业史。

  陈良宇指出,交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上海为有交大而骄傲,交大因地处上海而自豪。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昌盛,凝聚着全市各方面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也凝聚着交大人奉献的卓越智慧。特别是近几年,交大积极参与和推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做大做强“紫竹科学园区”,不断为上海走科学发展、创新驱动之路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百年春秋,今逢盛世,思源致远,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陈良宇强调,未来五年,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步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阶段。上海正在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我们要加强与教育部的“部市合作”,继续得到交大等优秀高校的支持和参与,聚焦企业主体、聚焦国家战略、聚焦创新基地,不断增强上海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还宣读了国务委员陈至立和国家教育部的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发来贺信。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作校庆报告,回顾交大110年来的风雨历程,展望交大未来的发展。阮雪榆院士、包州州同学分别代表交大师生发言。校友代表、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坎贝尔爵士分别致辞祝贺。庆祝大会由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主持。

  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国防科工委等发来贺信;兄弟院校及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以及不少校友等也来信表示祝贺。

  出席庆祝大会的中央有关部门、部队和兄弟省市领导有王礼恒、王金祥、李连宁、奚国华、吴忠泽等。出席会议的上海市党政领导还有王仲伟、姜斯宪、张圣坤、胡炜、杨晓渡、王生洪。交大师生、校友代表,部分中外大学校长和各界人士参加了庆祝大会。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南洋公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了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号召,先后历经了西迁、两地办学,以及上海、西安两地独立建校等变迁。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强强合并,上海农学院的并入,以及人文、经济、法学等学科的建立,学校已初步完成了由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

[解放日报]薪火传承思源致远
——庆祝上海交大建校110周年大会侧记

  这是辉煌历史的检阅,也是新跨越的开始。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大会昨天举行,4000多名校友从海内外赶来,在徐汇老校区找一找自己当年的宿舍,到闵行新校区气势恢宏的大门前合个影,共话母校的光荣与梦想。

  校庆:各路英才的节日

  校庆大会礼堂内,交大校长谢绳武的报告荡气回肠:“交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与城市共生共荣、交相辉映的创业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奋斗史……一代代交大人以兴学安邦为己任,心系华夏,服务祖国,为中华民族崛起、民族振兴做出了应有贡献。”

  台下坐着的校友中,93岁高龄的两院院士罗沛霖是最年长的一位。他是交大1935届毕业生,曾多次主持制定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持建成我国首座大型电子原件工厂,指导过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启动研制工作。老人住在北京,4月6日就来到上海,当晚与几位老校友团聚,共忆上世纪30年代那段救国兴国的峥嵘岁月。昨天早上,他又从徐汇校区赶到闵行校区参加校庆大会。

  母校总是一份最美好的回忆。徐汇校区“饮水思源”纪念碑前,30多位1986届校友齐声喊着“茄–子”,这也是“二十年后再相会”的第一张合影。他们是交大管理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人是从国外赶来的。葛先生昨天刚从美国回来,还没调整好时差,今天来赴校庆之约。

  印记:务实创新精神

  交大给了你什么?这个话题让许多校友感慨万千。

  徐汇校区图书馆前,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石阶上,拿着当年的黑白毕业照回忆着。他们是1957届机械系毕业生。73岁的杨文熊是交大退休教授,他说,深受学校争一流精神的熏陶,交大的学生和老师具有置疑精神和勇气。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过程中,交大师生应敢挑重担,勇于创新,责无旁贷。

  学校食堂的电视机里,播放着校庆大会实况。82岁的顾庆祖坐在最靠近电视的一张桌前,目不转睛注视着屏幕。老人有些耳背,一旁的妻子不时俯在他耳边,为他讲述。顾老是1948届电机系毕业生,谈起交大,老人竖起大拇指:“学校对我的培养历历在目,使我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顾老说,那时德国、日本的工业世界领先,学校收集了很多工业领域的德文、日文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学习。后来他进宝钢工作,凭着优秀的外语能力,在技术研究领域攻破一个个难关,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还被评为市劳模。

  成都铁路局副局长张德明一家有三代交大人。父辈、自己和爱人、儿子都是交大毕业的,三代人都到了祖国中西部地区工作。“学校教育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对学习、工作要自我严格要求。离校数十年了,但这些精神和品格一生难忘。”

  心愿:再创百年辉煌

  白发校友与年轻学子,在交大校园里形成一道富有意味的风景。

  大三学生小陈和小谢,是校庆活动的志愿者。她俩忙前忙后,为校友们指路、递水,老校友们深深感动。一位近90岁高龄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持在校园里走一遍,小陈和小谢搀扶着老人,为他介绍交大的变化,老人看得仔细、问得详尽。临走前,老人鼓励她们:“珍惜在交大的每一寸光阴,学有所成,为社会服务。”

  闵行新校区的南大门、东大门落成典礼昨天举行。今年初,交大实施办学重心从徐汇校区到闵行校区的战略转移。1986届机械专业的一批校友,在新校门前留影,校友贺先生说:“母校变化真大、发展真快啊!我们毕业那会儿,闵行校区还没建好,所以今天想在这里多看看。希望母校能在这里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

  大四学生小谢和他的同学们也在新校门前驻足。“学校日新月异,快毕业了,真舍不得离开。毕业后,我们要秉承老交大人的精神,不断进取。希望明天,交大能以我们为荣。”

  闵行校区菁菁堂外,一条“思源致远”的鲜红横幅高高挂起,许多校友在横幅下留影、思忖:思源,凝练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交大的办学之魂、饮水思源的光荣传统;致远,代表志存高远,上海交大已树立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