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世界交响曲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When I am abroad, I am deeply shocked by the huge difference in living standard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Westerns think the life expenditure here is low, so they enjoy their lives as much as they like. However, we Chinese can’t do. The high expenditure always forces me to care too much about everything only in order to save my little money.

What’s the reason of such a disparity? This may be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countries’ productivity. It is common that peopl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usually enjoy high standard lives because these countries have high abilities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There is also a wonder about Korea since it now becomes so modern and rich that even Korean people could not expect just a few years ago. To see why this great change happens,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t only spends 10 years for Korea’s productivity to double itself, and as a result, Korean people’s income consequently improves a lot at a high rate.

It is said that China also has a big potential to improve its economy since its GDP increases very fast and more and more foreign companies are taking more attention to this once ever poor country. Some just impute their unrichness on the huge population of China. However, this may not be true. In my opinion, China’s growing up, in most proportions, does depend on its huge population and therefore the huge market it makes. It does not re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which it may never lead to the essential high standard of life. Suppose if there is not a big population in China one day, what else can attract these foreign countries to invest and why should they continue to make so many efforts to enter this market?

Everyday we just think tall of ourselves without realizing how big gap there is between modern countries and ours, even though we perform low before others. Only when there is a chance for us to see the real world, can we find that there are really a lot of things we should do. Among them,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at is also why we talk so much about innovation today.

移动比联通牛的原因

在桌面上新建文本文档,在文档里面键入联通两个字,保存后退出。
在桌面上再新建一个文本文档,在文档里面键入移动两个字,保存后退出。
然后让我们再打开这两个文件看看——
看到没有?
移动还是移动,可联通却变成了一块烧焦的电池板。注:用“记事本”

世界著名魔术师大卫魔术大揭秘

想知道他的那些匪夷所思的魔术的方法吗?来看看吧。

  大卫穿越长城
  美国超级魔术大师科波菲尔表演的魔术–穿越长城,长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魔术师是不可能采用钻洞,挖墙来达到魔术神奇的效果,唯有采用魔术的障眼法。让我将这套魔术的表演过程描述一下,也许你可能明白一二。魔术师从木梯登上一个靠墙的舞台,四周立刻围上白布,灯光起,白布上出现魔术师的身影,这时木梯悄悄地移掉,通过大吊车吊到长城另一边,在魔术师从长城钻出来后,木梯靠上去,魔术师从木梯下来。注意我为何大量描述木梯呢?原来机关就在木梯上,木梯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刚好能容下魔术师。其它我不说了,你明白了吗!

  卡车消失
  超级魔术师大卫把一辆巨大的卡车,开到舞台X,用巨大的铁笼罩住,等观众看清楚后,铁笼外面罩上白色幕布。然后请观众手挽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把白色幕布团团围住。不久,白布从上倒下,卡车消失了。在观众眼前消失了!原来,卡车里装了很多人,幕布下来的时候,观众上台,在观众围圈的过程中,车上的人下来,和观众相对,灯光照出了他们的影子,台下的观众以为是上台的观众的影子,其实是里面人的身影。卡车上其余的赶紧把铁笼与卡车连接,铁笼是可以活动的,在幕布降下的同时,灯光改变,铁笼和里面的人全部收到了车里,卡车被一个巨大的起重机吊到了舞台上方,观众只看见上台的观众手挽手围成一圈,卡车不见了。这个魔术和穿越长城,遮盖自由女神以及遮盖飞机的魔术方式非常接近。但是没有钱是表演不了的,要花很多很多钱来搭建舞台和做道具。

  锯人
  超级魔术师大卫 “锯人”是魔术史上令人惊讶不已的传统节目之一。表演时, 表演者让他的助手们把一个长方形木箱抬到一张桌子上。箱子的上面和四周均可打开,向观众交待以后,一位女助手躺进箱子,将头和脚露在箱子两端的小孔外面。于是,表演者拿起锯子,把箱子连同女助手一锯为二,在锯缝中再插入两块板。现在可使箱子的两部分互相脱离了,观众们看到女助手的脚在动、脸在笑。 “戳穿西洋镜,一点不稀奇。”原来,参与表演的有两名女助手,第二名助手事先早就躺在桌子里面了。这位人们看不见的女助手可通过箱子底部的翻板把腿伸进箱子,使脚露在箱外,而当着观众的面进入箱子的女助手却把腿曲了起来。
  还有一个锯人魔术,是大卫改装了的,因为不能老表演被识破了的魔术,这回是一个女助手哦!不过这个箱子可以往下凹下去,女助手睡上去以后,屁股陷下去了,腰也陷下去了,魔术师在合拢木板的时候,在女助手的腰上面插了一块钢板,然后他拿电锯开始锯,锯到钢板就停下来,头和身子被锯开了,其实没有锯到啊!

  空中悬人
  超级魔术师大卫会飞,他可以让一个女助手悬在空中,一上一下,什么东西也没有支撑。可以把腿变得不见。他可以吗?当然可以!他是这样做的:他自己一定会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带黑色的手套,这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不能不这样穿的,为什么这么穿呢?因为可以遮掩。魔术师把助手(穿一身白色的连衣裙),平放在空中,有几个脚架支撑,他一个一个脚架去掉,最后只剩一根柱子,其实其他的脚架根本就没有用,只有这个柱子连在助手身上,助手的背上有钢板,很容易固定。在这个时候,魔术师让助手上上下下,还不算稀奇。可是其他的助手居然把最后一根柱柱也取了,可这个女助手还浮在空中,怎么回事呀?巧巧一定会这么问!原来魔术师在其他助手拆最后一个柱子时(他有时是用一个扫帚代替钢柱,其实里面也有钢,要不然怎么撑得住嘛!),魔术师两只手臂上各有一根钢条,插进了女助手背上的机关里,靠魔术师的臂力,把女助手支撑起,观众看呆了。呵呵!巧巧没有力气,可以把洋娃娃浮在空中呀,试一试,很好玩哦!你也可以让洋娃娃飞起来!

  神出鬼没的一杯水
  表演者拿起一个纸杯,从一个大玻璃杯往纸杯里倒水,将纸杯中的水再倒回一点到玻璃杯。以表明这一切都是真的。然后把纸杯放进一顶帽子,帽子事先已作过交代。突然表演者想起什么来了;他从胸袋里摸出一个装水果的纸袋,把纸袋交代清楚,小心地从帽子里拿出纸杯,放进纸袋烟,将纸袋上面提住,用双手慢慢把它提成一团,没有漏出一滴水来,接着把纸团塞进裤袋里。表演者对观众说,他要把弄皱了的纸杯连同消失了的水重新变到帽子里去,说着从裤袋里拿出捏皱了的纸袋,并将它扔进帽子里。这时,表演者故意装作在往帽子里看,并把看到的情况——纸杯如何在复原——告诉观众,然后以很慢的动作,用食指和拇指从帽中取出复原了的纸杯和水,把水倒回大玻璃杯。用手指夹住帽沿,将帽子翻倒过来,倒出来的只有弄皱了的纸袋。帽子是空的,不妨展开纸袋交待一下。作为道具的帽子可向观众借,因为帽子是不做过门的。但纸杯是经过处理的,实际上有二个纸杯,其中一个纸杯的底被剪掉,将这无底杯放进另一个林子。此外再准备二个同样的水果纸袋,将其中包出个事先捏皱后放进裤袋。再准备一个有把的大玻璃杯,杯中盛水,把水倒入二个叠在一起的纸杯,将纸林放进帽子,这时不要马上把无底杯拿起来,否则观众会怀疑;既要拿出来,何必放下去。因此表演者故意装出想起了有个纸袋,把它拿出来向观众出示,然后再去拿出无底杯,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纸袋,一下子把纸袋弄瘪,放入裤袋。同样也不要马上把预先放着的纸袋拿出来,因此表演者最好眼观众说几句话,接着拿出空纸袋,扔进帽子。以后的过程已不言而喻,不必赘述。

  空中飞人
  1.在舞台X放两張椅子。2.一个人躺在椅子的X,头脚刚好躺在椅子上。3.表演者则拿一張床单,盖在躺卧的人身上,只露出头和脚。4.表演者念咒時,用脚移开躺着的人脚部那张椅子,而躺着的人,依然不动!然后,将头部的椅子也拿开。但是,躺着的人还是丝毫不受影响,仍然可以随着咒语上升或下降。原来睡着的人的腿是假的,他实际上是蹲着的。明白了吧?

  人体三分身
  舞台中摆一只立柜,柜门上绘有一个粗线条的人物轮廓,其头部、左右手及左脚处都开有一个洞。表演者打开柜门,请一位女演员进入柜中,并随手关上柜门,这时,女演员面都对着头部洞口,左右手和左脚也各伸出洞口外。表演者指指柜中女演员手足,女演员的手、脚摇了摇,证明她确实在柜里。接着,表演者取二块薄钢刀,—一插入柜腰中处,随后向右边一推,柜中节被分开了,柜中间还能容表演者的一块手帕挥来挥去,以示柜中节确被移开,显然女演负的确被分成三段了。虽然女演员的头、手和脚各分布于三处,但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头,手和脚还能自如地活动呢!最后,表演者将柜中节推回原处,拨出薄钢刀片,打开门,女演员仍笑容满面地从柜中走了出来。”人体三分身”是一套现代的外国大型魔术。法国魔术家让 ·罗加尔,198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魔术锦标赛时作了精彩的表演。”人体三分身”它的机关除了道具设计精巧以外。关键是根据色彩学的原理对道具进行绘制,从而使观众产生视觉误差。推开柜中节后,中段和上下段相连的部份看上去很窄狭,似乎人体无法通过,其实它是有一定宽度的。只要女演员腰身苗条,有一定的柔腰基本功,侧身在柜中节是不成问题的。

  自由女神的消失
  美国超级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表演的魔术–自由女神消失,着实让世界大吃一惊。这一魔术谜底至今仍未能揭示。中国魔术界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一番研究,终于略知一二,但仍未全部破解。大家都明白,自由女神是不可能消失的,消失的只会是我们短暂的记忆,在这里我不可能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表演这套魔术,因为这套魔术耗资几百万美元,国内没有一位魔术大师可以表演。我仅作提示:搭建作为观众席的巨型地板是活动的,它可以与自由女神形成一定角度,由于观众席距离自由女神很远,只要一个小小的倾斜角度,就可足以让自由女神消失。在地板倾斜同时,遮挡自由女神的黑布其实也在同时上升,一切动作都是由电脑控制缓慢运作,观众无法觉察,等黑布掉下来的时候,观众只能看到自由女神上方的空荡荡天空,自由女神也就神奇消失了。

  冻不死的魔术师
  超级魔术师大卫把自己关在冰窟窿里,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拆掉冰块后, 安然无恙。冰窟窿用巨大的冰块组成,整个过程由摄像机监控,魔术师身上有医学用的监控器,在外面可以看到魔术师的心跳和呼吸变动。原来在冰窟窿的地板下有个开关,正好够一个人爬上爬下,下面是一个很舒适的小屋,魔术师找了一个和自己一样高的人,先睡在下面大吃大喝,等魔术师冷得受不了,那个人就爬上来,站在他背后,魔术师和他换位,像金蝉脱壳一样,换人。反复这样换,观众看见影子一点也没有变,可是人已经换掉了,怎么会冷的受不了呢?监视仪器也可以看见里面的人的心跳。真正的魔术师正在地窖里喝酒呢!

  纸牌魔术
  魔术师请一位观众抽一张牌,并在纸牌的任何部分撕下一角,将这一角保存好。然后魔术师把这张牌撕碎、烧成灰,并与火药拌和。另一位观众拿着一根钉子,魔术师请他把火药和钉子装到枪膛里去。接着,他拿过枪,对着墙壁射去。从枪口射出的钉子将被撕碎的纸牌钉在墙上,只是缺了给观众撕掉的一角。将那撕去的一角取来核对,完全吻合。这一奇妙节目的奥秘在于:当魔术师拿到被观众撕掉一只角的纸牌时,同时将另一张纸牌放在上面,也撕掉类似的一个角,他就用这张牌继续表演下去,而原牌由助手拿到后台去了。枪是经过处理的,即魔术师可以偷偷地把钉子重新从枪里拿出来。助手在台后将牌用钉子钉到一小块木板上,这块板用和舞台背墙根同的糊墙纸贴上。墙上有一个孔,小木板从此孔后面椎过去,孔前挂着有线相连的一块墙纸。当魔术师开枪射击时,助手将线一拉,这块墙纸便落到地上,于是小木板出现了,看来好象钉子及纸牌都是射上去的。

  戳不破的气球
  气球怎么会戳不破呢?可魔术师在观众面前用一根金属针穿刺气球,气球确实不会炸掉。表演者事先对气球已作如下处理:将充足气的气球稍为放掉一点气,然后在气球相对的两端分别贴上一条3厘米长的透明胶带。表演者右手拿针,从上往下在贴胶带处插入气球,从另一端贴胶带处穿出,胶带能使”伤口”不再扩大,因此气球内的气体是十分缓慢地泄漏的。抽出金属针,轻轻弹一下气球,让它在空中飘浮一会,使观众看到它”安然无恙”。当表演者再次把针插入气球时,只听得”啪”一声,气球炸了,因为这次不是从胶带处插入的。这第二次穿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气球有了”伤口”,气体在慢慢跑出来,气球就越变越小,所以必须让它炸掉以”灭口”。
  还可以用纸筒把长条型的气球裹起来,吹胀后,用毛衣针刺,也刺不破,因为气球在纸筒里也吹不满,试试看!

  魔筒取物
  表演者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四方形的筒,正面是漏窗,通过漏窗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筒。表演者将外筒拿起,并从各个角度给观众看,然后重新套在内筒上。这时将手伸过去拿内筒,观众通过漏窗可以看见表演者的手。拿起内筒,向观众证明它也是空的。一旦内筒塞进外筒,表演者的手就伸进内筒,取出无数手帕、花朵。最后将外筒拿掉,放在一边,再提起内筒。桌上出现了一盆花。观众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其中奥秘的,因为内筒里有一个用黑色纸板做的管子,由于外筒的内壁涂了不反光的黑色,所以即使将内筒拿出来给观众看时,通过漏窗也发现不了里面外黑色管子。当然,外筒和内筒是不能同时取出来亮相的,所以这两个筒只能轮番出示。二个筒都用薄木屑板做成,黑色管子的下面有个封底,可将两筒及管子直接放在桌子上,也可加一个架空小平台;这样更能避嫌疑,不致使观众想到桌子板里会有什么秘密。如果最后要变出一盆花,则黑色管子不应有底。必须注意一点,即表演时从上面不许有光线照入筒内,否则黑管易被发现,表演前应从观众角度试看一下光线。倘若能在黑管上口内壁粘一个金属片,在这金属片上固定一小块烟火纸,表演一开始就用烟头或蜡烛将烟火纸引燃,产生烟花,既好看又有说服力(表示里面即使有东西。也给烧坏了)。此外,还可变出绸手帕和压缩的圆柱报纸灯笼。而且、可以在灯笼的底部装上微型电池和微型灯泡,事先将它们的电路接通,但用绝缘纸隔开,并让绝缘纸与灯笼上部的提把相连。这样,-旦提起灯笼;绝缘纸便被抽掉,灯笼就亮了起来。

  鸟笼飞遁
  魔术师用手拿着一个四方形鸟笼,不加任何遮盖,突然鸟笼不见了。鸟笼由二个金属框架组成,用金属棒相连,看上去似乎这个鸟笼非常结实。实际上这些金属棒是活络的,因此鸟笼可很快倾倒放平。表演者右手的手腕后面有一个皮做的硬袖口,一根强有力的橡筋固定在硬袖口上;橡筋的另一头穿过袖子,绕过背部,从左手的袖口里出来,拿在手里。表演时,将橡筋的末端挂在鸟笼上,双手拿着鸟笼,同时压鸟笼的窄头,双肘张开一个角度,橡筋于是拉紧。只要表演者很快往前压,把笼子推倒,橡筋便立即将拆散了的鸟笼拉进左手袖子里,到达表演者背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失动作,人的眼睛无法及时识破。后来,遁变的东西越来越大,如正在播送节目的收者机、开亮的台灯、盆花、煤油灯等,在这种情况已先用方巾一遮,以便掩护东西消失。大鸟笼显然是不可能通过袖子消失的,它们必须隐遁在别的地方,比如藏到托盘或小魔桌之类的底座里去。但这些底座往往显得很小,人们根本不会想到它们容得下收音机和台灯这样的大件,实际上这些东西是很快解体后消失在底座中的。不过表演这一节目时,观众和演员需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观众除了看得真切以外,还会听见道具发出的声音,秘密容易被戳穿。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2

[新民晚报]风雨兼程 风骚独领

  上海西南隅的徐家汇,是上海市繁荣的标志性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上海人文与学术精神汇聚之地,近100位中国两院院士生活在这里。其中,更有一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上海交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

近代高等学府的雏形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国耻。“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6年,由晚清洋务要员盛宣怀精心筹备的南洋公学在上海诞生。

  带着“办西学、育人才”之宏愿,南洋公学自办学之初便以新式学堂自居,但又不同于教会把持下的全部西化的学校。盛宣怀还利用可向光绪直接打报告的特权,要求“新设各学堂与院内学生,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所学”。光绪即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就这样科举制度先在南洋公学停办了。而全国性地废除科举制度,则要等到1905年。

  在获得朝廷准许办学后,盛宣怀自任督办,负责学校大事谋划和决策。至于总理一职(相当于校长),由督办聘任,直接对督办负责。1897年春,盛宣怀亲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为公学总理,即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负责处理全校大小事务。

  何嗣焜上任后即主持起草《南洋公学章程》,规定学校分立外院、中院、上院、师范四院,逐级递升。外院相当于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师范院即师范教育。这一分层设学的制度囊括了从低到高的普通教育全过程,形成了相互衔接、层次分明的教育系统。

  1897年11月,何嗣焜奉盛宣怀之命,专程赴南京请来美国传教士、汇文书院院长福开森,做监院兼西文总教习(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和教务长),聘期4年,每月薪水高达350两银,比何嗣焜自己还要高出250两之多。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期间,引入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他还亲自规划校园,采用西洋风格设计建造的中院,是南洋公学保留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1901年3月,何嗣焜病逝,张元济为代总理,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二任校长。张元济在盛宣怀的授意下开设特班。特班的开办,既是应经济特科之选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盛宣怀加快培养高级人才的宏愿。

  特班中有后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先导者的黄炎培,著名诗人、艺术家、佛学家的李叔同,政界要员劭力子等。

  特班设立后,盛宣怀和张元济几顾茅庐,聘任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担任特班主任。蔡元培的教育方法令特班学生耳目一新,也令师生结下很深的情谊。

  南洋公学划归商部管辖后,学校开始由培养从政人才,转而为商部培养高级工商业专门人才,兼为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07年,唐文治接掌学校,革新校务,确定了工科办学方向,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铁路专科正式建成,成为交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发端。

  早期的交通大学之所以能够在芸芸众校中脱颖而出,从1907年至1920年掌校长之位达14年之久的唐文治功不可没。他倡导和培育了以国家为己任的求实学、务实业的学风校风,同时,又倾力于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文理兼通的早期中国科技人才,如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陆定一、吴稚晖,文化斗士邹韬奋,国学大师、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军事家蔡锷,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冯简等。

享誉中外的东方MIT

  1920年12月14日,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在提交北洋政府的呈文中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传承不辍。由于历史渊源而沿用交通大学这一校名的学校在全国现有5所,即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

  以管辖部门部长的身份兼任交通大学的校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有过三位:叶恭绰、王伯群、孙科。

  这个时期的交通大学,不仅主持校务者优秀勤勉,而且积极向海内外延揽名师,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阵容。

  名师出高徒,这个时期的交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政界传奇人物汪道涵,电脑大王王安,英语教育家许国璋等。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杰出科学家中,交大校友就有6位。

爱国荣校薪火相传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濒临火线的交通大学被迫分设沪、渝两地。

  在沦陷区的交大忍辱负重,蛰伏孤岛一隅,艰难维持着教学活动,默默地为民族复兴积蓄着智慧和力量。

  在大后方的交大几经周折,在校长吴保丰的带领下,师生们凭着坚忍不拔、共赴国难的钢铁意志和抗击外侮、保存母校的强烈愿望,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青山土坡上造就出民族的精英,到抗战胜利时,学生达到1700多人,教职员有280余人。学科专业从少到多,迅速建成一个涵括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管理等在内的陆海空皆备、兼具管理的学科体系,为后来在上海复员的交通大学打下了发展框架,成为大后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朵奇葩。

  交大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运动中,始终冲在战斗的第一线,成为名符其实的“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跨入了“建设新型的人民交大”的历史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交大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波澜,但是学校一贯秉承高水平的育人标准和老交大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输送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在1952年前后,为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交大调整出去的一批系科连同很强的师资、设备,为全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1955年4月,根据全国工业的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从而形成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勃发生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上海交大解放思想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改革:最早打破唯成分论的误区,在研究生招生中坚持“择英举贤”;最先破除封闭的办学观念,成功地在1978年中美建交前组成中国解放后第一个教育界代表团访问美国;破除僵化的管理模式,最早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交大人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的交大闵行校区建成,它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年底,上海交大成立了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统生物医学等15个理工类科研创新平台,还有现代语言学应用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是上海交大面向国家和城市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

  创建一流大学是历代交大人的共同梦想,也是长期艰苦的奋斗历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个目标逐步清晰并最终确立。

  上海交大以自己的实力和智慧,牢牢把握历史机遇。1997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全国7所高校之一;1999年,又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全国9所高校之一。到2005年底,已经完成“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的建设和一期“985工程”建设,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第二期“985工程”建设。上海交大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攀上新台阶,学校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各种学术指标在全国高校的位置持续上升。

  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它对于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也许一百多年前南洋公学的创始人盛宣怀不会想到,也许交通大学的老校长唐文治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们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这所学校,今天不仅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并且正以国际化的全新姿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1

[文汇报]坚持理想与信念传承知识与文明

  上海交大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形成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造就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交大文化传统,还要赋予其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发展交大的文化内涵,提升交大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交大应有的贡献。

  今后一段时期,交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扬交大优秀文化传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和谐共进,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成为广大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交大人必须具有博大的精神气度和高远的价值追求。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气度和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只有负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刻追求超越,才能不辱时代使命,实现交大存在的价值;只有胸怀远大、志存高远,把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承继交大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以先进文化来充实和铸造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家热爱科学真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投身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在为国家、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交大人应该凸现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大学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重视抓好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严谨治学,学术诚信,力戒浮躁。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近期要特别重视以师德师风为重点,以学术诚信为核心,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的校园文化基础性工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交大人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只是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不只是意味着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更主要是意味着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的培育和养成。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设学校的软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继续组织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讲座,积极扶持、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校区建设中体现交大的历史文脉和生态特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交大的文化品牌,形成特色鲜明、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在人与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融中,实现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总之,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根”。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大学文化,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传承知识与文明、坚持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高校的殷切期望,也是交大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六年四月八日出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