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开始coding…

用了两周时间把JAVA学完了,从下星期开始的两周将要开始紧张的coding了,目标是完成“不亚于当当的‘网上书店系统’”(赞一下曾经夸下的海口,虽然遥不可及,但是为自己的决心喝彩)

发现计算机真的是一门科学,当初把它想得太简单了,以为会用、会编程,整个领域也就算略懂皮毛了。现在发现自己大大的错了,会编程算什么?任何人只要肯花时间,C、JAVA、VB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可是只有这些的他懂计算机科学吗?我敢说“不”!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它们只是一种“语言”,有了它们的我们只是能够和计算机对话而已,而语言的掌握程度却只像呀呀学语的三岁儿童一般。“你们刚开始找到的工作一般就是整个行业最底层的程序员,上面的人设定一个架构,然后你们负责coding…”教授的一席话不禁让人扼腕。

两周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一些程序连自己也觉得编得不够理想,不过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改进的办法,不禁沮丧。。。早就知道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路,却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准备好。原本以为自己不会那么愚笨,直到现在仍然相信自己是高智商人群中的一员(虽然是在这群中的最底层),但是日常累计的不大不小的挫折却往往最容易销折人的信心。但愿下周的coding能够比较顺利,做出一个颇具模样的“试用版”(我情愿这么称呼它,虽然官方说法那个叫系统的第一版——单机实现~~)

有个比喻曾说,对于一个走在计算机武林的人说,编程语言是招数,而算法则是内功,对于数学不好的我来说,能把算法这门内功修好吗?只能拭目以待了~~

传说中的DNA音乐

  当你欣赏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时,也许眼前会出现一个受尽苦楚的老人,正在冷漠的世界中寻找最后的归宿;也许你会感到自己正随着送葬的队伍,在严冬的风雪中蹒跚而行……令人难以想像的是,这一富有艺术魅力的乐曲,竟和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音乐不谋而合。难道DNA中也有音乐? DNA中怎么会出现《葬礼进行曲》的乐谱?这里,不妨从近年来DNA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谈起。
  首先发现DNA音乐的是,日本癌症研究中心的两位生物学家。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相互缠绕而成。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不是杂乱无章的。通常,一条长链上的鸟嘌呤只能与另一条链上的胞嘧啶互相结合,构成碱基对G-C或C-G;腺嘌呤只能与胸腺嘧啶结合,构成碱基对A-T或T-A。两位日本生物学家在进行DNA研究时,别出心裁地用音符来代替碱基排列顺序选择音符“2”、“3”、“5”、“6”来取代G、C、T、A。他们把人体白血病病毒的一种DNA的碱基排列顺序配成乐谱,并用电子乐器演奏时,人们会感到缠绵悱恻,潸然泪下。   
  DNA音乐问世后,整个生物学界轰动了。在美国、英国学者和日本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下, DNA变奏曲、DNA组曲等应运而生,它们以迷人的旋律赢得了众多的观众。有些学者认为,DNA的碱基排列同音乐中的旋律颇为相似。有位科学家把人体胰岛素DNA的碱基排列配成乐谱,发现它与肖邦《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的中间部分十分相似。   �
  一旦把所有的DNA都谱成乐曲,到那时人们就能尽情欣赏生物界存在的奇妙音乐了。当然,DNA音乐的价值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预言,这也许是揭开DNA密码之谜的关键。如果能将《葬礼进行曲》翻译成碱基排列顺序,从而按此顺序人工合成蛋白质,那么人世间就将出现具有特殊功能的新颖蛋白质。

下面是一些DNA音乐的连接,听上去比较怪异~~
http://larrylang.net/GenomeMusic/
英文的,但不妨碍大家找到音乐下载的
http://www.whozoo.org/mac/Music/Sources.htm
http://whozoo.org/mac/Music/CD.htm
http://algoart.com/music.htm
推荐:HIV基因序列音乐!
http://algoart.com/download/music/DNAMusic/HIVNE007.MP3
http://www.toshima.ne.jp/~edogiku/index.html
 

来看看部分氨基酸和midi音乐的对应关系

氨基酸   midi调子
Ala       c5
Arg      e4
Asn      b3
Asp      a#3
Cys      d#4
Glu      a#4
Gln      b4
Gly      c3
His      d3
Ile       f4
Leu     c4
Lys     f3
Met     f#3
Phe     a3
Pro     e3
Ser     g4
Thr     d4
Trp     f#4
Tyr     a4
Val     g3
STOP  Rest

分子音乐

分子音乐是一个创举,它链接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音乐世界和生物学。
它混合了传统音乐和三维生物分子(蛋白质)。Linda Long博士开发了这种工具用来了解蛋白质的复杂结构, 用药用植物创作音乐、放松和治疗人体。
来欣赏一下吧。

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

作者:Pokeweed.MP3 Clip 79KB�

Myrosinase

作者:Mustard.MP3 Clip 79KB�

Plastocyanin

作者:Parsley.MP3 Clip 79KB�

Cyanogenic beta-glucosidase

作者:White clover.MP3 Clip 79KB�

Tropinone reductase
作者:
Stramonium.MP3 Clip 79KB
相关
http://babelfis…w.molecularmusic.com%2fmusicoftheplants.htm

身体音乐(蛋白质激素分子音乐)

相关链接
http://babelfish.altavista…icofthebody.htm
MP3 音乐剪辑从,构成根据
吸收和平衡
根据的蛋白质:Thyrotropin 。MP3 音乐剪辑 79KB�
新陈代谢声音
根据的蛋白质:甲状腺激素。MP3 音乐剪辑 79KB�
钙编钟
根据的蛋白质:副甲状腺的激素。MP3 音乐剪辑 79KB�
矿物重新补充
根据的蛋白质:Guanylin 。MP3 音乐剪辑 79KB�
成长控制
根据的蛋白质:Somatostatin 。MP3 音乐剪辑 79KB�
音乐为肌肉和骨头
根据的蛋白质:生长激素。MP3 音乐剪辑 79KB�
内在周期
根据的蛋白质:孕酮感受器官蛋白质。MP3 音乐剪辑 79KB�
哺育
根据的蛋白质:Chorionic gonadotropin 。MP3 音乐剪辑 79KB�
生育力
根据的蛋白质:Follitropin 。MP3 音乐剪辑 79KB
上面怎么说都是抽象的,来看看吧。
http://babelfish.altavista.com/babelfiO1V1.html

嘿嘿,你还是不信?

看看下面的图片:
看到密码子的排列了吗?

试听页面
http://www.toshima.ne.jp/Codo.swf

决定转向blogger了

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一放space,转向Blogger了。坦白说当初俺可是数着日子盼live的,可是当live成为现实时却实在无法忍受了。系统不稳定我是不担心的,毕竟它的后台是微软,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延续(貌似现在很多人都说space已经稳定了,难道是我RP问题???),速度太慢也没事,偶已经习惯单线程等待式操作了,但是打开一个页面占用太多内存就实在不能忍了,可怜可怜我的老爷机吧,听着硬盘的狂响,那个郁闷啊。。。

于是开始使用blogger,google出品,更大的自由性,性能无可置疑。唯一的担心是会不会在短暂的“自由”后再次被“伟大的防火墙”XXX。。。

虽然转向blogger,但是space我不会抛弃的,毕竟一年多的感情很难割舍,今后偶的blogger和space将会并存,但是两者的定位将有所区别。

PS: 目前为止我email发布的日志还寥无音讯,又一个功能沦陷。。。

PS2: 赞一下google的口号:I power Blogger!

A new semester is coming!

I knew there won’t be a long time left in my academic life, two years or more? I hope it will go smoothly and I may cherish my every minute in SJTU. On August 7th, a new semester will begin. It’s unique for me cause it’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A very tough work is standing in front of me; sheduled courses, re-token courses, PRP and maybe something else. Life is never easy, so I choose to take it as a challenge with 100% passion. Now I’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special experience. Fighting!!!

It’s all gone!

There seems to be some problems in my last essay, which brought me a little embarrassed after reading all of your comments. Anyway, please forgive a guy under such a long boring circumstance to burst out a few feelings which even for him was unexpected. Now, let’s forget it and move on to another topic.

There’s been a question confusing me for a long time. According to the economy lesson I learnt in Korea University, exchange rate of two different money depends on the principle that it should make the real value of these two money equivalent. Given that I did feel the real value of our RMB extremely got lost after exchanged (After exchanged, a certain amount of money could not afford the same value of stuffs as it does in China), does it mean our RMB’s exchange rate is too low? Or, that principle is too ideal to put into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