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10

[新民晚报]“上天入海,交大也能把你拉回来!”

  今天是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徐汇和闵行2个校区彩旗飘飘,喜气洋洋。各届校友陆续返回学校,为母校庆祝生日。为了不错过今天上午的校庆仪式,许多外地校友昨天就赶到上海,在交大附近安顿下来,然后笃悠悠地从华山路上的老校门走进学校。在校园里漫步的老校友们个个脚步轻盈,脸上挂着喜悦。

  记者昨天寻访了被世人称为“上天”“入海”的航空和船舶专业的两届毕业生,他们说,自己对母校的感情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加真挚和热烈。

80岁学生和102岁老师

  见到谢启骏的时候,他正用摄像机拍校园风景,如果不是他先开口自报家门,你恐怕猜不到这是一位81岁的老人,而且刚刚坐了火车连夜从北京赶来。

  老谢是交大1949年航空工程系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在国家航空中心工作。昨天上午,他和老同学柴克锐一起下了火车就直奔交大的教师活动中心。这是他们最近10年里第3次参加校庆了,哪里有周全的招待和便宜的价格他俩一清二楚。放下行李,他们立即打电话给从南昌来的彭本善,“你到哪儿啦?我们俩等你呢,图书馆门口,不见不散!”不一会儿,三个老同学碰头了。

  “别看我们几个都80多岁了,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可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络呢!”老谢告诉记者,他们那届同学中的90%还有联系。老彭拿出一本翻旧了的小册子———《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系友通讯录(第二版)》,“你看,从最早的许锡缵学长到最新的校友都能在上面找到,只可惜,今年又有几个好兄弟走了。”3位老人用笔小心翼翼地在几个名字上打了方框。这时不知谁说了句,“别那么伤感,我们的老师不还健在嘛?”

  他们提到的老师叫姜长英,今年已经102岁了,是他们当年的系主任。“今年春节我们班学生联名给他送去了春节礼物,贺辞的落款是‘35名80岁学生’,姜老师看了忒有成就感。”老谢说,交大的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学生团结在他周围。“我记得在工程馆阶梯教室上课时,两三百人纪律照样很好,因为老师讲课生动啊,哪舍得走神呀!这就叫凝聚力,上天入海也能把你拉回来!”

船舶工程师首次大团圆

  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在新中院的三楼,昨天下午,那里热闹的声音在楼下也能听见。原来,趁校庆之前,1977届的船舶设计制造系的学生在这里搞了个聚会。

  毕业30年,当年的姑娘小伙现在都是高级工程师,并成了各地造船领域的骨干。“我们大家工作都很忙,每年校庆不是这个没空就是那个出差。这次110周年校庆大家居然都有空,只有3个人没联系上,真是太高兴了。”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张世联教授是这次聚会的发起人,也是当时班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这群老同学很多都有业务上的联系,有时出差就住在当地同学家里,不过这么大规模地集体碰头还是30年来第一次。

  老同学们从大江南北回到上海,相聚在当年的“制图室”里。“你发福了!”“他怎么一点没变?”“我儿子去年也考上交大啦!”……老同学见面,寒暄、握手、拥抱,备感亲切,还有些好姐妹一聚首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真想你们,真想交大!”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在叨念着。

  昨天还有位年逾90岁的老校友———37届机械系毕业生吴德楞从美国赶回来了。老人动情地说,我始终记得“饮水思源”的校训,趁自己还走得动路,我想回母校看看,并且送上我的祝福。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9

[文汇报]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办至今,已有110年历史,跨越了三个世纪。 

  从建立到发展,上海交大始终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风雨飘摇的19世纪末,“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由晚清洋务要员盛宣怀精心筹备的南洋公学在上海诞生;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交大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交大以“东方MIT”之称享誉中外;抗战时期,交大被迫分设沪、渝两地,在国家危难之秋造就民族的精英;新中国成立后,交大响应国家号召,先后进行院系调整和西迁,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使这座百年名校勃发生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交大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为交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历代交大人的共同梦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交大先后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闵行二期建设和办学重心的战略转移,共建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实现了原上海交大和二医大的强强合并,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水平、为国家和城市作贡献等方面均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交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新的上海交大,带着110年的丰厚底蕴,带着走向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继往开来,勇攀高峰,续写着跨越世纪的光荣与梦想。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交大提供 

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接见了交大领导和教授代表,肯定交大改革成就。

一九九六年,交大迎来了百年华诞,江泽民同志回母校看望师生。

2006年徐汇校区校门

闵行校园一期建设:思源湖景

交大毕业生在闵行校区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周学忠/摄

交大毕业生在闵行校区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周学忠/摄

紫竹园区鸟瞰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8

[新闻晚报]上海交大昨举行校庆庆典晚会 19岁少女与九旬恩人重逢

  110年,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昨晚7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烟火绚烂,菁菁堂内歌舞飞扬,一场80%以上节目由交大人自演的校庆晚会隆重上演,这台精彩的晚会也成为了交大百年树人理念的新注解。

老少相见格外感动

  1996年,9岁的湖北仙桃的小女孩吴青患了罕见的先天性胸骨裂症,心脏裸露在胸腔外。父母跑遍了北京、广州等地许多大医院,医生都说这病没有治愈的可能。当时80岁的二医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涤生院士一看到报纸,千方百计与吴青父母通上了电话,并要求他们来上海动手术。那场历时6个多小时的手术正是国内首例胸骨裂畸形修复术,小吴青终于获得了一颗“平常心”。

  张院士告诉记者,他每年仍旧和吴青保持联系,提醒她要经常做复查,每到中秋节,吴青总不忘寄月饼来。

  昨天晚会上最感人的一幕,莫过于时隔10年,19岁小吴青与90岁张涤生的重逢。吴青见到张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激动地说:“我和爸爸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爷爷,张爷爷你就像我的亲爷爷,”她还将一把亲手画的扇子送给爷爷当礼物,“等到爷爷110岁的时候,我也要给爷爷办一场像今天这样隆重的生日晚会。”

踢踏舞步让人难忘

  晚会开幕戏《校徽·节日序曲·脚步》中,40多位交大学生跳起踢踏舞,舞动的青春节拍,引来阵阵掌声。可表演结束,齐刷刷的步点声仍在晚会后台延续。交大管理学院两位新疆女生加依娜和阿比旦从小酷爱跳舞,节目结束后,还拉着指导老师继续切磋。记者问她们累吗,小姑娘摇摇头说:“这是母校110年生日的晚会,总有别样的意义,我们有幸被选中,都觉得自豪、兴奋,一点也不觉得累。”

  舞蹈指挥王老师告诉记者,这群学生大一到大四都有,虽然是业余出身,但他们学得很刻苦,也很配合、很团结,所以只练了一个多月看起来就很专业了。“交大学生的素质、积极向上的态度的确让人难忘……”王老师话音未落,又有同学来问她这个步伐对不对,不“安分”的脚步声“踢踢踏踏”继续在后台飞扬。

错过合唱急得流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正是出自交大1902级学生、文化大家李叔同之手。晚会上,一个纯净稚嫩的童声,把歌曲《送别》幽婉的旋律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在问,这可爱的小女孩是谁。为这台晚会,交大在子弟小学中搞了一场海选,经过报名、多轮筛选和一系列紧张的排练,最后确定了由三年级学生卢渐泽来唱这首歌。

  可是,在《送别》唱完后,卢渐泽却因没来得及从后台赶上紧接着的合唱,红着眼睛哭了起来。交大的哥哥姐姐们安慰她:“你是今天的主角啊!看,你一个人的独唱唱得那么好。”小渐泽这才破涕为笑:“我还想把更多的歌声带给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她还腼腆地对记者说,为了这次演出她已三次站在菁菁堂的舞台上了,“我希望交大越办越好,等我长大了也一定要考交大!”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7

[东方早报]交大110周年校庆晚会不花学校一分钱

  将于明晚举行的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晚会将会是一场特色盛宴:节约办晚会,不花学校一分钱,但规模和质量都上乘。“我们要把这场特别的校庆晚会办成小春晚。”上海交大校庆办相关负责人昨天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希望通过晚会这个平台,全方位地向社会展示交大。”晚会负责人、上海交大校庆办公室副主任徐兵说。

  校庆晚会着眼于办成交大人的一顿文化特色大餐,而不仅是一场综艺性的活动,更非简单的“艺人秀”。本次晚会将有80%以上的节目由师生参与演出,节目内容以原创性为主导,以突出交大特色为中心。届时学校的交响乐团、管乐队、舞蹈团、合唱团等师生文艺团体都将登台献艺。

  此外,考虑到这同时也是一场面向社会的演出,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与社会影响力,届时也将会有少数知名艺术家友情献演,如交大的校友“昆剧王子”张军,著名歌手宋祖英、李宗盛、廖昌永等,“我们没有花学校的钱请这些大牌明星,他们都是友情献演,这与教育部的规定是不违背的。”上海交大校庆办公室副主任徐兵说。

  此次交大的校庆晚会还突出了“节约性”。据介绍,通常办一台这样的晚会,至少需要三四百万的费用,但通过校友和友好单位的支持以及企业赞助等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不仅晚会成本减少了一半,也没有占用到学校一分钱的发展资金。

  据悉,本次晚会将由朱军、陈蓉、交大校友曹可凡以及交大学生秋林共同主持,于明晚19:00在东视文艺频道现场直播,东方卫视次日录播。届时,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友人,都可以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到这一盛大晚会。在交大校园内,校园网络直播也将同步进行,在学校的光明体育场还将设大屏幕直播盛况。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媒体关注 #6

[新闻晨报]交大今迎110周年校庆 谢绳武:40年后交大将成世界一流

  今天是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喜庆日子,校长谢绳武昨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描述了交大的未来蓝图:再过5年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2020年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用40年的时间,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他说:“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异不是在10年、20年就可以赶上的,我们给自己准备了40年时间。”

  从16岁跨进交大校门,从学生到留校任教,从系主任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几十年了,我一天都没有离开过交大。”今天的交大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学校的目标始终是奔世界一流。

招生:中意尖子生,看优点也看缺点

  记者:交大作为一所理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怎样的学生是受交大欢迎的?

  谢绳武:一所大学要办好需要靠很多方面,但生源是最关键的。最近几年交大的生源一直在上升,如果按高考分数线来看,每次在全国是第四,学生全部是从全国挑选出来的最好的学生。

  但“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并不是学校招生的理念,学校希望综合素质强的学生能成为交大的学子。从今年起,交大和复旦开始尝试以自主招生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在这次选拔中,我们更重视中学的推荐意见,这样就对中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推荐意见中,应该优点、缺点都要写,不能光写好的、不写差的。

  学校也相当看中在各类竞赛中得奖的学生,从竞赛中能看出一个学生的知识状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光靠半小时、一小时的交流,学校很难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但这样的招生是为今后的招生改革作新的尝试,也为中学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尽管高考有它的公正、公平性,但却使得应试教育越演越烈。

  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学校没有收过一张条子,所有的招生完全是公平、公正的。

培养:交大学生务实,人文素养还需提高

  记者:在培养学生上,交大有何自己的特点?

  谢绳武:一个大学生的气质形成与大学文化有密切关系,是多年沉淀而来的。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交大学生的特点是务实,这与交大理工见长有关系,讲究严谨,能与人比较融洽地相处。但交大学生也有弱点,人文素质不够。

  各所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美国哈佛等高校学生在四年中都不分专业,但交大是专业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在通识教育方面,学校扩大了选修课内容,增加学生的可选课数目。现在学校正在尝试让进校的每名理工科的学生都接受数理基础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方式,这样的训练很重要,而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都比较忽视。

  如果说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研究能力。在就业方面,交大的硕士生是受欢迎的,我个人不赞成把硕士生教育年限缩短。而且学校也不赞成导师把研究生当劳力来使用,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学校限制了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一名导师一年招生数量最多不能超过3个,在研究生的招收数上,学校也正在斟酌。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要尽心尽力,精心指导,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提高各方面能力。

寄语:学生要先做人后做学问

  记者:您曾是交大的学生,现在更是一校之长,您觉得大学生怎样才算成材?

  谢绳武:大学四年是短暂的,对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然后是如何做学问。在学校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我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社会活动,不要死读书,这对他本人一定是受益的,他们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也更容易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