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历史沿革

交大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时成立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继续重点共建。

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传统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交大人的精神品格“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著名校友包括江泽民、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张光斗、王安、陈敏章、强伯勤、闻玉梅、谢丽娟等。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校友有200多位。

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进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中学科发展目标是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高水平、有特色的法学、农学、经济学和人文学科为支撑。1999年9月,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其后,原交通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也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目前,学校有20个学院、2个直属系和1个研究生院以及其它教育机构。拥有本科专业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授权点17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6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E研究院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2个。

在师资队伍方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00余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8000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8100多人,留学生2000人;有国家级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7个。2000年上海交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价,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六所高校之一,累计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22篇,1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生生源质量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生就业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和2005年,上海交大学生代表队先后两度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冠军,此外,交大学生在国际商务挑战赛、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和国际音乐比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科研经费连续五年名列国内高校第三;发明专利申请数持续上升,2004年居国内高校第一;2003年 SCI收录论文数为1163篇,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位,EI收录论文数为1441篇,继续排名全国高校第二,2004年有3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200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6项,2004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8项。学校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无缆水下机器人”、“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人类造血和内分泌相关细胞/组织基因表达谱和新基因识别研究”等重大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多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150多所院校、数十家跨国企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先后聘请了40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与密西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开展了的实质性合作办学;经教育部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内高校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与INTEL、IBM等诸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共建了50余个高水平实验室,每年举办数十个国际学术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决心在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支持下,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实现江泽民同志对母校的殷切期望:“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简史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她的历史如一面镜子,反映出近代高等教育迂回发展的历程。

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

1899年,公学先后设立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议员。译书院后来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1904年改隶商部,翌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8年,学校增设铁路管理科。至此,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工科大学终于屹立在浦江之滨。

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不久,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和京校分别改名为第一、二、三交通大学。1928年11月,三所交大合并成铁道部交通大学。至30年代中期,交大被誉为“东方的MIT”。1938年8月,学校改由教育部直辖,定名国立交通大学。1940年在重庆九龙坡设立分校,后分校改为总校,并于1942年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1943年创办电信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46年5月,学校迁回上海。

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交大,开始了交大历史新的一页。此后经历了院系调整和西迁,于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

1896-1904  南洋公学

1905-1906  商部高等实业学堂

1906-1911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1912  南洋大学堂

1912-1921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21-1922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22-1927  交通部南洋大学

1927-1928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8-1942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42-1946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

1946-1949  国立交通大学

1949-1957  交通大学

1957-1959  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    上海交通大学

—————————————

历任校长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一年秋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亦称北洋公学)。次年秋向清政府上奏(请设学堂片)提出仿津学之制在上海成立南洋公学,任公学督办。同时,聘何嗣昆主持校务。在他任公学督办的8年多中对学校发展建树颇多。民国5年在上海病逝。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及《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著作。

—————————————

何嗣焜(1843-1901),字梅生,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同乡盛宣怀为创办南洋公学,乃亲至其家中,讲明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邀请他出任主持办学。他才概然就任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一面在上海徐家汇购地、建房。一面先借民房招生,主持了公学第一期师范班(中国第一个新学师范班)的开学工作。在他主持公学的4年多时间中先后招收各类学生300多名,派出留学生10余名。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南洋公学办学初具规模。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一日病逝于工作台上。盛宣怀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奏请清政府为他在国史馆立传纪念。何嗣焜编著有《存悔斋文稿》。

—————————————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应盛宣怀邀,进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约3年,期间因公学总理何嗣焜病故于任上,遂应聘为公学代总理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约半年。后因与公学洋监院福开森意见不合而辞去总理职专管译书院工作。1959年病逝。张元济先生著有《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诗文》和《涉园序跋集录》等。

—————————————

劳乃宣(1843-1921),河北永年人。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他出任南洋公学监督,为期不到半年,任内开办了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和公学政治班,促成了大部分中院学生赴国外留学。他除了著有很多宣扬封建礼教、维护清廷统治的文章外,还长期从事古代数学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文字的提倡和推广,也有一定的贡献。他还曾经协助德国人尉礼贤将《论语》译成德文。

—————————————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盛宣怀聘他担任南洋公学总理。他上任后致力于校务整顿与师资的安排,主张中西文并重,办好特班。沈曾植一生著作甚多,后人将其编在《海日楼诗集》中。

—————————————

汪凤藻(1851-1918),字云章,号芝房,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春,被盛宣怀任命为南洋公学总理。汪凤藻与前几任总理不同,平时所作所为均引起校内师生的不满。同年11月,因导致“墨水瓶事件”而自行离职。

—————————————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清光绪二十九年下半年经盛宣怀保荐到津浦铁路南段任总办。民国元年后刘隐居不出,直到民国6年去世。

—————————————

张美翊(1856-1924),浙江宁波人。清光绪二十九年夏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清光绪三十年夏至清光绪三十年冬,曾两度担任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清光绪三十年,他在担任四品衔直隶知县任内被盛宣怀任命为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他悉心办学,聘请了数十名中外籍的教师,教育学生要学好科学知识,不要受其他思潮的影响,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公学改属商部,根据商部尚书载振的要求,张美翊写成了“呈报公学历年办理情形”一文,并造就各项简明清册8本,呈报商部。报告阐明了办好学校的方针和措施。

—————————————

张鹤龄(1867-1908),字筱圃,江苏武进人,近代教育家。张鹤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冬,任南洋公学总理。次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张鹤龄就此事与张美翊、已离开南洋公学到商务印书馆任职的张元济及赵风昌、吕景瑞等人紧急磋商:“诚恐以后各国大会媾和,始终置我局外,尽失主权”,议定由张美翊收集巴黎及柏林和会资料,呈送盛宣怀,并拟请盛约瑞方、吕海寰电告清廷。奏请实行。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张辞职,前后约半年。

—————————————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州(今泗县)人。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商部接收了南洋公学,校名改为高等实业学堂。杨士琦任监督。杨士琦上任后对学校教务、体制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总理、提调职务,设教务、斋务、庶务三长分工负责学校行政,重新制定《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章程》,明确提出“本学堂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为振兴中国商业造就人才”。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杨士琦琦辞职离校 。

—————————————

王清穆(1860-1941),字希林,号丹揆、农隐老人,江苏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公学改隶商部,商部委派王清穆在沪先行接收。次年春王清穆代表商部到校宣布杨士琦为监督,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同年秋杨士琦调京工作,监督一职由王清穆代理。民国三十年农历五月因病去逝。

—————————————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教育家,文学家。唐文治任交大校长14年。在交大期间,创设铁路、电机、航海、铁路管理、土木等专科,以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并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改成工科大学,即由原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改为南洋大学堂。经唐文治认真办学,到民国元年,学校已蜚声国内,凡有志于工程技术的青年学生,莫不远道慕名而至。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书》、《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

凌鸿勋(1894-1981),字竹铭,广东番禺人。民国13年12月凌鸿勋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民国13-16年),举办了工业展览会、修订了规章制度、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国文大会、创办了工业研究所、确定了校徽、规模宏大的体育馆也竣工落成。于1981年8月15日病逝于台北。凌鸿勋著有《铁路大意》、《台湾工业概况》、《抗战8年交通大记事》、《桥梁学》、《工厂设计》等书,被誉为一代工程巨子。

—————————————

张铸(1885- ?),字剑心,江苏江浦人。于民国10年5月至民国11年7月担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他认为学校为培养人才而设,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得到好的名誉,学生应担负一大部分责任。他要求学生们实践“勤、慎、忠、信、恒”五个字,坚持下去,即成了一种习惯,就不会受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影响。

—————————————
叶恭绰(1881-1968),字玉甫,又名誉虎,自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清末举人,著名书画家。民国9年12月他任交通总长时,以“交通要改亟需专才”为由提出将部属的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个学校,并定名为交通大学,同时组成董事会,并被选举担任校长。1968年病逝。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清代词钞》、《五代十国文》等。

—————————————

陆梦熊(1881-1940),字渭渔,江苏崇明(近上海市崇明县)人。民国11年5月,交通总长派当时任交通部参事的陆梦熊兼任交通大学校长。就职后,因“非法校长做了许多非法的事”(非法校长是指未经董事会推举,非法事是指撤董事会、变更学制、撤换主任、引用私人等),引起师生反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新上任的交通总长高恩洪不得不口头允诺重组董事会,并迫使陆梦熊辞职,前后仅1个月。

—————————————

关赓麟(1880-1962),字颖人、伯辰,广东南海人。民国11年6月15日交通部委派他担任交大校长。时学校“驱陆学潮”尚未平息,并进而发展成为“力争董会”运动。6月22日,国务会议议决将交通大学改设上海、唐山两校,学校进行第二次改组。于七月底结束交大任职。著有《瀛谈》等。

—————————————

卢炳田(生卒年不详),字孔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民国11年8月北洋政府派卢任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后因董事会问题,被迫于民国12年4月27日辞职离校。

—————————————

陈杜衡(1864- ?),字芳斋,河北省人。民国12年4月,陈杜衡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民国13年12月离校。

—————————————

李范一(1891-1976),清末秀才。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驻上海指派李范一为南洋大学接管人。李上任后,聘请陈石英等五教授为校务委员,组织校务委员会。李范一于1927年6月离校。1976年在北京病逝。

—————————————

符鼎升(1897- ?),字九铭,江西宜黄人。民国16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通知:“前已派吴健为校长。在吴校长未接事前,派符鼎升替代。”由于吴健一直未到任,因此由符鼎升替代校长。6月底国民政府命令“南洋大学停办,听候改组”。7月间交通部决定将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7月22日,交通部正式成立由符鼎升等8人组成的第一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学校的组成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不久,交通部正式委任符鼎升代理第一交通大学校长。由于当时战争等因素引起的学校经费紧张,校方向每个学生增收的学费比以往增加了一倍,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符鼎升不得不于民国17年2月辞职。

—————————————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教育家。清光绪二十七年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民国17年2月兼任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严格要求学生,强调学生需具有较全面的知识,提出了“三科(理科、工科、管理科)并重”的方针,随即建立了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五个系。同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6月因政务繁忙辞交通大学校长职。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全集》等。

—————————————

王伯群(1885-1944),名文选,字伯群,贵州、大兴义人。民国17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交通部部长兼招商局监督。同年7月1日,王伯群兼任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校长。10月,国民党政府中央增设铁道部,学校改隶铁道部,称铁道部交通大学。王伯群辞去校长职务。

—————————————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之子。民国17年11月兼任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校长。孙科任交通大学校长后,改订交大组织系统,增设副校长,以总务部、训育部分掌事务、训育事宜;鉴于科学教育的重要,和副校长黎照寰决定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扩充为科学学院,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于民国19年9月正式成立了科学学院。

—————————————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民国18年6月,他以铁道部次长身份兼交通大学副校长,民国19年10月被正式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后,逐辞去铁道部次长职务,专心办学。黎照寰任责12年间,继承和发扬了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思想,加上黎照寰校长的兢兢业业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精勤求学,使学校成为一所理、工、管理结合的大学。1968年9月16日逝世。著有《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

—————————————

徐名材(1889-1951),清光绪三十四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民国11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9年8月至民国30年7月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在担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期间,提出学校“以研究高深学术,培植建设人才为宗旨”。他主持校务建设,起草各种章程,指定了《国立交通大学分校组织大纲》和教务、训导、总务等个方面的章程及办事细则,作为办学的依据。

—————————————

张廷金(1886-1959),字贡九,江苏无锡人。民国10年12月暂行代理交通大学沪校副主任,次年五月起任副主任,6月接充主任。7月学校改为南洋大学,张任代理校长、代理教务长,主持教务近一年其后离校。民国16年7月南洋大学更名为第一交通大学,8月张复发归母校,受聘为电机科科长兼教授。民国2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交大愿有的土木、机械、电机工程学院合并为工学院,张为首任院长。民国31年8月,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交大,黎照寰校长愤而离职,张任校长,民国34年秋辞职。译有《科学的工厂管理法》。

—————————————

吴保丰(1899-1963),字嘉谷,江苏昆山人。民国30年7月,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次年8月重庆九龙坡新校舍落成后,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本部,吴代理校长。民国33年起正式就任校长。民国35年交大复原回沪后,继续担任校长。在反蒋爱国运动中,多方设法掩护进步学生的安全,曾用自己的汽车将中共地下党员周寿昌营救脱险。民国36年7月被迫辞职。

—————————————

程孝刚(1892-1977),江西宜黄人。解放后,任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机械工程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民国36年,程孝刚任交通大学校长。他在交大工作的时间累计有25年之久。

—————————————

王之卓(1909-),男,河北丰润人。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专家和遥感学专家。1946年回母校任教授、工学院院长;1947年,任交通大学代理校长、校长等职。解放后,王之卓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教授。著有《摄影测量原理》、《航空摄影测量学》(上、下册)等专著和教科书。王之卓出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时值上海的解放前夕,能在极其困难中勉力维持办学局面,尽力保护校产和人才,为保存交通大学迎接解放与上海军管会的接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民国37年,他辞去了中央大学校长之职到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49年,上海市军管会任命吴有训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任职一年有余,对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学校,制定《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章程》、《国立交通大学行政系统组织条例》《国立交通大学教员服务规则》,组织实施暨南大学理学院与交大合并,建立学校防空委员会,筹备学校教育工作者工会,组织召开学校第一届师生员工代表大会,树立史霄雯、穆汉祥两烈士纪念墓碑,参与院系的初步调整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著《X射线与电子》等专著。

—————————————

李培南(1905-1993),江苏邳县人,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1952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李培南在校期间,对于筹备中共交通大学第一届代表大会,组建首届党委班子,团结知识分子,组织开展以思想改造为主的“三反”运动,参与学校大规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嘉生,江西萍乡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52年10月,毛泽东任命他为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3月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在交大任职15年中,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深得师生爱戴。

—————————————

谢邦治(1916-),男,黑龙江五常县人。1959年9月,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谢邦治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交通大学“上海分部”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任校长。在学校期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民兵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刘述周(1911-1985),江苏省靖江县人。1963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

朱物华(1902-1997),男,江苏扬州人。197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0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朱物华是位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70年的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他既是全国知名的电子学专家,又是水声工程学的权威。他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品德,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赞扬。

—————————————

范绪箕(1914-),男,江苏江宁人,教授。197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校长、校长顾问等职。在力学学科和航空学科方面享有盛誉。著有《加筋平板的应用问题(光弹性试验及计算)》、《简支矩形板在均布裁荷下的弯曲》、《三边固定一边自由矩形板在集中载荷下的弯曲》、《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等论著。

—————————————

翁史烈(1932-),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热力涡轮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4年至199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热力涡轮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委,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欧共体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董事长等职。主要有:《燃气涡轮机性能分析》、《燃气轮机》、《数模混合仿真极其应用》、《船舶动力装置仿真技术》等4部专著。此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管理研究论文40余篇。曾被美国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分别列入《世界5000杰出人物》和《国际杰出领导人物》。在任校长期间,按党委统一布署对管理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

谢绳武(1943-),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绳武同志1960年至196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1966年至1970年任上海交大物理教研室助教,1970年至1978年任激光研究室助教、副主任,1978年至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光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至1991年任应用物理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1985年)、教授。1991年至1997年任校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1997年7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谢绳武教授长期从事激光应用和晶体中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主持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水下激光电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飞点扫描式水下激光电视”获1986年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双轴晶体中四波相互作用最佳相位匹配方向计算软件”获1997年第四届上海科学技术博览会金浆。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

自1991年担任校领导以来,谢校长先后主管学校的国际交流、图书馆、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211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多次到欧美、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进行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

谢校长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激光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学学报》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

历任书记

李培南(1905-1993),江苏邳县人,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李培南幼时入私塾读书,民国11年就读徐州第七师范学院,翌年毕业。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民国23年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五军团政治部和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任宣传干事和政治教员,同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李培南曾任中共温州市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2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1956年起担任上选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三、四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二、三届常委会委员。1958年起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9年任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其后当选上海市第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培南在校期间,对于筹备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代表大会,组建首届党委班子,团结知识分子,组织开展以思想改造为主的“三反”运动,参与学校大规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嘉生,江西萍乡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民国8年初中毕业即去日本留学,民国13年11月调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哲学。民国16年11月回国参加革命运动,加入创造社宣传马克思主义。民国17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闸北区委和沪中区委工作,兼任上海艺术大学和群治大学教授。民国19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同年4月被捕,被判刑7年。民国26年出狱后在武汉恢复党籍。先后任湖北省委委员,安徽工委书记,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秘书长,津浦路西区党委书记,华中党校教员、副校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华东局宣传部长,渤海区党委宣传部长,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委员、主任,山东大学校长。1952年出国考察东欧7国文化教育事业。1952年10月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彭康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和翻译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他毕生从事的宣传、文教和教育事业中,尤其是在交大任职15年中,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深得师生爱戴。作为交大的党委书记,他号召“交大要多培养出几个钱学森”。

—————————————

谢邦治(1916~ ),男,黑龙江五常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 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河南省委青年部部长、宿东地委书记兼东游击支队政委、淮北区党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后,任中共松江省委委员、省组织部部长、省委秘书长、哈北地委书记兼哈北军分区政委。1947年7月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1948年7月任中共松江省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长江航运局副局长,交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司法部副部长。1959 年9月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兼校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1962年调外交部工作,同年任我国驻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69 年任我国驻阿富汗王国特命全权大使。1973年任我国驻上沃尔特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79年任我国驻芬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80年任司法部副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谢邦治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交通大学”上海部分”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任校长。在学校期间,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民兵工作,扩大对外交流,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工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余 仁(1920~  ),男,山东黄县人。1939年11月入党,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起历任抗大胶东分校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胶东建设学校教育科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50年10月至1952年10月任华东革命大学副部主任、部主任、副教务处长。1952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1960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64年7月起代理党委书记。1981年2月任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是华东化工学院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探索校内部体制改革。写有《开创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条新路子》等新论文。

—————————————

杨 恺(1920~1986),浙江慈溪人。民国25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前夕,奔赴延安。民国37年春到新四军从事部队的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和宣传工作,曾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参加过著名的涟水战役、莱鞠战役、孟良崮战役、沧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部长、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为部队军事院校建设、培养军队干部。作了大量的工作。1966年6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1972年11月任中共上海交大核心小组组长,1973年7 月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1977年后任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上海市电视大学校长等职。杨恺在交大任职的大部分时间,正值“文化大革命”。以他为首的交大党组织坚持党的原则,依靠群众,在可能情况下,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了种种抵制和斗争。“文化大革命”后,他领导全校拨乱反正,整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邓旭初(1921-  )广东开平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曾任山东省滨海军分区海防警卫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团团长兼政委。1954年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77年6月至1986年任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较早提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实行定编定员,制订工作规范,推行责任制、教师聘任制,进行人才交流和工资改革等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写有《我们是怎样进行学校管理改革的》、《改革必须触及管理体制》、《上海交大改革的五年》及《忆上海交大重振雄风》等文章及著作。组织领导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改革初探》一书曾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

—————————————

何友声(1931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上海力学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多种学报的编委。1986~199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他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主要成就和贡献有:在造船界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多次收录在各种船舶设计手册和均衡生产书中;在螺旋桨激振力、水翼兴波理论、气垫船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拓宽了我国船舶原理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水翼水动力设计和改善船尾激振性能建立了基础,使我国所设计的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内开拓了高速水动力学新领域的研究,在空泡流、空泡脉动特性、物体出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来,配合国内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磁记录中流体力学问题的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这类问题的据点。他还从事和领导过多项综合性工程设计和建造,其特色是理论推导、实验证与工程设计并茂。由于他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近年来,7次荣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并培养了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

王宗光(1938~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留校工作。历任电机系助教、学生政治指导员、讲师。1979年转入应用化学系,任应用化学系总支书记。1984年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1992年6月任校党委书记、教授。长期承担教学科研和政治思想工作多项任务。在电机系时,从事电介质物理、绝缘材料工艺和电缆制造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多项。转入应用化学系后,教学工作有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结构分析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进展等;在科研方面,开拓了聚酰亚胺在微电子领域中应用的研究,从基础理论着手,提高性能之后又向学科前沿的感光性和热塑熔性发展,开辟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又开展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在轿车离合器片和发动机汽缸盖密封垫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实用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在美国第一、二、三届国际聚酰亚胺会议、汽车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摩擦材料等专业会议和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振兴二等奖和首届上海科技博览会银奖等多项,以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政工干部等嘉奖。

—————————————

马德秀,女,生于1947年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在西安交大、北方交大任教,后来任国家计委科技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98年6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2003年4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

2003年9月,中共中央任命 马德秀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校徽的起源

1926年1月23日 ,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 “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象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框与轮之间,上半题篆体南洋大学四字,下半题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

最早的校徽图案
现在的校徽图案

校歌歌词

1909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校歌

珠光灿青龙飞,

美哉吾国徽,醒狮起博大地,

壮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

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眯,

精神常提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1943年交通大学校歌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歌词

相聚在东海之滨,吸取知识的甘泉。

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搓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 !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宏图在胸, 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 ! 饮水思源,饮水思源。

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交大校训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Go Shopping In the Food Market

Yesterday my roommates and I went to the nearest food market to prepare the food for our own. To be honest, cooking by ourselves is not our own free will at first. It’s the high live expenses that force us to do this. It is common to hear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should do everything themselves but when it turns to us, everything seems not easy.

There are only few kinds of food in Korea, which is a big contrast against those in China. Vegetables are relatively cheap while meats are beyond our affording. Hardly can I remember how long I haven’t eaten meats. It is said even Korean people cannot eat meats whenever they like because of the high price. I took many pictures of those meats, fishes and fruits in the market that we cannot afford but strongly long for, which may, to some extent, console ourselves with false hopes.

After we bought vegetables, the next problem is how we can cook them. It may not be a problem for those who always do housework at home but for us it really is! Only cooking noodles is not hard and what about others? Maybe in the near future we can get the answer. ^^

#韩国 #首尔

Life in Korea

On the begin of this week, I went to Yongsan Electronics Market to buy a digital camera. Yongsan is said one of the bigest electronics market in Asia, and you can find almost all kinds of products there. Prices are usually 20% lower than the normal sale price, but if a foreigner go there without a Korean friend, he or she will probably be faked by the seller. Fortunitely, I went there with a list of some details of Sony DSC-T9 which my Korean friend gave me and finally chose it at about 2600 RMB. Now I can use it to take pictures as I like and record my life here.

Then on March 2nd, the new semester began. I choose 6 courseswith 16 credits. Although the lectures are taught in English, professors’ poor pronunciation and many unfamiliar words also brought me lots of troubles. So I think it’s better to learn it myself as I did in SJTU, but much more hardworking should be done. The textbooks are too expensive here, but with regard to the high price of everything in Korea, it doesn’t seem to be largely beyond my expectation. I had to relieve myself that the high price maybe become strong impetus to my study.

This Friday I took a cheering orientation organized by KUBA(Korea University Buddy Association). Korea’s cheering is some kind of collective singing and dancing. We put our hands to the shoulders of our buddies and make a big circle to sing and dance. The enthusiastic performance influenced everyone present excited and finally bring the atomsphere crazy all around of stadium. No wonder that Korean football team can defeat many world-famous teams in such a surround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kind of events also make Korean people intimate like one family and establish the respectable spirit of their race, I think.

#韩国 #首尔 #高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