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交大名人堂 #12

学贯中西 情系两岸的汪道涵

汪道涵

汪辜流芳

  汪道涵不仅是个老革命家、教授、博士、“超级书迷”,还是我国政界知识渊博的学者型领导,而且喜欢欣赏外国古典音乐、下围棋、赏墨宝,尤其酷爱祖国的传统京剧。

  父亲加入同盟会

  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其父汪树德为清末秀才,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汪道涵是家中长子,18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专业。当时,正值国难当头,他积极参加上海学潮,1933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汪道涵带着父母子女赴延安投身革命,传为佳话。

  65岁出任上海第五任市长

  1981年4月,汪道涵当选为上海市市长。如果从1949年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算起,汪道涵是第五任上海市长;若追溯至1927年上海建市设第一任市长算起,则他是第十四任市长了。他不仅是九任大学生(或留学生)市长之一,还是两任获得博士学位的市长之一,足见他的文化素质之高和渊博学识之深。他接任上海市长时已经是65岁,是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长者。任职5年期间,他多智谋,富韬略,人情练达,作风开放,给人以深刻印象;他对上海的工业布局、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他为提高上海国际知名度,同世界许多大都市结成了友好城市。他是一位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为人和蔼可亲,人们赞美他是“永远微笑着的学者”。1987年,他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多次向国家领导人“游说”,提出开发浦东新区计划。因此,上海建设能有今天的出色成就,人民不会忘记汪道涵的功绩。

  西装革履逛书店

  汪道涵是个十足的“书迷”,许多上海市民常常能在书店里看到他的身影。他总是一身西装革履,银发光亮整齐。他常对人说:“读书就是生活。”因此逛书店是他的最大嗜好,甚至出国访问也要抽空跑书店,每月购买的大堆书籍中,从经济理论、科技专著到文学评论、史学美术、名人传略,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在办公室,他像是坐在书海里,回到家中,则是睡在书堆里,从堆满床头的书籍中,拿出一册看看,往往到凌晨还不忍释卷。国外出什么好书,他知道后就要设法买到,如美国畅销书《MBA速成课程》,他看后认为对中国的厂长、经理、经济工作者大有裨益,便推荐给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出版。又如英国一作家的长篇巨著《上海》,揭露旧中国上海滩上英美法日各国的侵略争夺和青帮、红帮的横行丑恶,他就推荐给上海“求知书刊”社翻译出版,还亲自为该书题写中文书名。他还是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其毛笔字遒劲有力,自成一体,深受海内外人士的赞赏。

  病榻之上仍嗜书如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汪道涵先后担任过不同角色的党政军职务,政治履历和行政阅历相当丰富。改革开放之后,汪道涵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市长等职。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76岁的汪道涵出任会长。

  汪道涵学贯中西通博古今。1985年,他获得了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分别主讲过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城市经济、经济管理等课程。

  汪老嗜书如命是出了名的,没有书就没法过日子,只要能站起来就要去书店,这就是汪老和书的关系。

  去世前三天,汪老还亲自给他的秘书打电话,列了一张书单:《问学集》、《勃艮第与文艺复兴》、《全球银行学》、《多元化金融集团与金融控股公司》。汪老涉猎之广、知识之渊博,由此可见一斑。

  汪辜流芳

  1993年4月29日,新加坡海皇大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汪辜会谈”的最后一项议程在此进行。

  上午10时40分,辜振甫和汪道涵同时进入会场。二老先是走到签字台前互相致意,两位先生的夫人及海协与海基会出席人员依序分排坐定;然后,两位先生郑重地在协议上逐一署下自己的姓名;在签署前两项协议后,双方互换位置继续签署另外两项协议;10时52分,四项协议签署完毕,两位先生举杯同贺,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虽然“汪辜会谈”的成果后来被李登辉蓄意破坏,但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及推动下,汪辜两人还是得以在上海举行了“汪辜会晤”。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辜振甫应邀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北京。在上海,汪道涵与辜振甫再度聚首,除两岸政治对话外,也有温馨的家庭式茶叙。

  1998年10月15日下午,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四楼白玉兰厅。汪辜两位老先生均身着深色西服,显得清癯健朗,一边悠闲品茗,一边亲切交谈。远远望去,他们相谈甚欢,并不时地用手势加强语气。两位夫人当天的着装也格外醒目:汪夫人是宝石蓝套裙,辜夫人则是一袭大红旗袍,她们在茶几旁轻声地细话家常。

  1945年离开上海时年仅28岁的辜振甫先生,此时已是耄耋之年。他感慨地说:“53年后旧地重游,感触至再。见到上海今天的荣景十分高兴。”

  辜老是在谈笑间完成了邀请汪老隔年到台湾访问的任务。只是以汪辜二老之间相互的坦诚以待与君子性格,大概不会料到李登辉会在汪道涵往访之前抛出“两国论”,破坏了两岸会谈和政治对话,也阻挠了汪道涵访台。此遗憾当然是汪辜二老耿耿此生难以释怀的。

  在李登辉“两国论”与继之而起的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阴霾之下,汪辜二老海峡两隔。

  比汪老年幼两岁的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日在台北病逝。汪道涵先生的个人代表、海协副会长孙亚夫和秘书长李亚飞于2月1日前往吊唁,并转交汪道涵信函给辜严倬云。信中句句凝咽,语语清泪: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斯人斯语,言犹在耳;斯志斯事,历历在目。汪老痛悼辜老的唁电,又何尝不是汪老自己长年以来念兹在兹的家国情怀。未能踏上宝岛台湾这块热土之遗憾,终成汪老未竟之遗志。

  汪辜都是“超级京剧迷”

  汪道涵有着广泛的爱好,除喜欢听外国古典乐曲、下围棋、赏墨宝外,尤其酷爱祖国的传统京剧,曾在工作之余的许多场合唱过京剧,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推崇国粹之精神令人赞佩。在“汪辜会谈”的两次接触中,他对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爱好京剧流派的情况了如指掌,与之结下京剧情缘。1993年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会谈时,二老一上来就先聊了半小时京剧;1998年在上海第二次握手会谈时,京剧行家的汪老对招待辜老所安排的京戏剧目,一一进行细心推敲。他们一面看戏,一面交头品析,三言两语交换着对折子剧目与演出的看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使得二老能有更多的心灵语言交流,如果说白天二人更多的是谈两岸问题,那么晚上更多的是有关京剧的私人会晤,以致辜老激动地说,他希望不久能在台北与汪老一起再次观看京戏。

  汪道涵上海的家中,存放着前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寄来的一盘盘录像,这是辜老自己所演绎的京剧名段。如今两位老人都先后离去,留下了许多私交轶事。

  辜振甫热爱京剧众所皆知,汪道涵也是个地道的戏迷。但这两位“京剧知音”相隔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再次会面,所以辜老便把自己感到满意的一段段票戏拍摄成了录像,然后从台湾寄到了汪道涵上海的家中。其实,汪辜二老的京剧之缘,还不止于此。据了解,两人均欣然接受了同一个民间京剧协会的邀请,担任名誉顾问。这样一来,更方便了彼此在京剧方面的探讨,加深了互相的私交。

  今年1月初辜振甫先生逝世之后,汪道涵的沉痛不仅是对老友的哀悼,更是对历史的感慨。在给辜振甫夫人辜严倬云女士的唁电里,汪道涵也表达了中肯的评价:“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有生之年未踏上台湾

  汪老的离去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重大损失,“汪辜会谈”已然成为绝唱,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不会停步。

  汪老驾鹤时,如果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他终生未曾踏上祖国宝岛台湾。汪老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去台湾看一看,希望以亲人的身份,看望台湾同胞。他并为赴台做出过很多的努力。

  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辜振甫的盛情邀请下,汪道涵曾一度计划赴台参访,行程界定为温馨的“探亲之旅”,但受到台湾当局阻挠没有成行。

  “汪老走了,但两岸关系不会停步”,值得告慰汪辜二老在天之灵的是,今年四月至五月间,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以高规格访问团赴大陆,两岸关系的发展首次提升为“党与党之间”的对谈,汪老还亲自抱病会见连战先生、宋楚瑜先生,见证了今年春夏之交两岸关系的可喜情形。

  在1989年江泽民同志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已经退休的汪道涵赠给他一幅林则徐的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也是汪道涵先生一生尤其是他晚年生涯的一种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