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
1895年,邹韬奋出生于福建永安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那一年,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年。这似乎注定了他一生都贯穿着“抗日”两个字。1912年,邹韬奋17岁时,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读书。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而少年邹韬奋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实在是缺乏兴趣,他对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新闻工作者。1919年,邹韬奋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1921年邹韬奋在拍完毕业时的“学士照”后,又赊账做了一套西装,才得以参加毕业典礼。在上海求学期间,因为家境贫寒,邹韬奋不得不做家庭教师,筹措学费。1926年,邹韬奋正式主持《生活》周刊,开始了他的新闻编辑、出版生涯。当时连邹韬奋在内,只有三个人负责刊物的编辑、发行、广告等一切事务。
1926年的邹韬奋无疑是幸运的。这年1月,他与沈粹缜女士结婚。邹韬奋的妻子沈粹缜学美术出身,婚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抚养孩子,打理家务,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从那时起,在妻子的关心、支持下,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长子邹家华也是在1926年出生的。在邹韬奋接手之前,《生活》周刊只是当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属下的一个教育类刊物。邹韬奋担任主编后,逐渐地把《生活》周刊改变为社会时事类刊物,全方位地报道和评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生活,谁的生活?农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就是本刊替民众里最苦的部分,对于社会的呼吁——这就是邹韬奋对《生活》周刊读者对象、刊物宗旨的思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又转向全面的抗日宣传。在他的文字里,既有军民抗战的消息,又有自己对时局的见解,更有对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这样,《生活》周刊从最初的几千份发行量,到后来的几万份、十几万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1928年开始,邹韬奋正式用“韬奋”这个笔名发表文章。他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方面要韬光养晦,一方面要奋斗。在无边的黑夜里,邹韬奋这个名字,连同《生活》周刊一起,在千万读者中广为流传。
“九·一八事变”是邹韬奋和《生活》周刊在政治上、思想上发生急剧转变的转折点。1931年9月26日,“九·一八事变”八天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报道这一事变。他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
从这时候起,为宣传抗日,邹韬奋从没放下手中的笔。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生活》周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组织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邹韬奋作为一个爱国者,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他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
邹韬奋的好友胡愈之曾这样说过——《生活》周刊原来作为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办的刊物,蒋介石国民党是不注意的。它在宣传反蒋抗日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它有广大的读者。
就是在它的宣传鼓动下,群众性的抗日救国运动逐渐发展起来了。1933年,《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查封。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
邹韬奋论本校学风(节录)邹恩润 (邹韬奋)
(1917年4月)
(上略)吾工业专门学校者,吾中华新学之先锋,而优秀人才之渊源也。树东南之风气,震声誉于环球。有政治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实业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教育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文学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发明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运动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名画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有小说家出于吾校者乎?曰:有。乃至有震古铄今之名将,苦战疆场,百折不回,不惜以身殉,而为吾国民争回临危之共和,争回已亡之人格,出于吾校者乎?曰:亦有。猗与盛哉!吾工业专门学校。虽然,距今二十载前,吾校呱呱堕地之日,为吾中华学界生一宁馨儿,而当时科举之习未尽,国人风气未开,有若欧阳母之言曰: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也。今天父母之劬劳以训育其子也。含辛茹苦,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一旦行冠礼,聚宗族亲戚欢呼庆祝。为亲者,回顾其子必有喜极而涕者矣。今也,吾新学先锋人才渊源之工业专门学校,亦行冠礼矣,亦将聚吾国中父老兄弟姊妹欢呼庆祝矣。恩润无尚荣幸得躬与厥盛,而回顾吾校,万感咸集,不禁喜极而涕也。吾知吾师友、吾国民亦以为无上荣幸,得共观厥盛而回顾吾校,亦万感咸集不禁喜极而涕也。夫人行冠礼何为也?曰:示成人也。成人之责任与未成人者较不可同日语矣。行冠礼者使子弟有所自觉而警醒也。故吾以为吾校行冠礼矣,而吾同学亦当有所自觉而警醒也。吾于是欲言吾感想,以自觉而警醒焉。且望吾同学亦以自觉而警醒焉。且望吾全国学界皆各以自觉而警醒焉。梁仁公先生尝谓吾校为吾国学校中之最有历史、最有名誉者。恩润以谓吾校之学风亦可为吾国学校中之最可钦仰、最可爱慕者。以恩润平日所感触,谓吾校风有三不可及。一曰:吾同学皆知自尊其人格而同时且知力尊他人之人格。二曰:吾同学皆知勤奋学问而同时且极敬重他人之勤奋学问者。三曰:吾同学毫无奢侈恶习而同时且知敬重他人俭朴,而惟学是务者,吾同学以此似庸行无足奇乎?人格为为人之基,勤奋为成功之诀,俭朴为立身之本,而吾校风皆具此而吾同学皆行所无事以自淑其身,此吾侪所当自省而保存光大之者也。此全国学校所当闻风兴起而共效法者也。(下略) (节录自“对吾校廿周纪念之感言” 《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第1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