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世界交响曲

人为什么会空虚?如何克服?

百度里的回答: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心理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却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奸淫等犯罪的道路。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空虚与慵懒不同。慵懒是心理上的懒散,是惰性使然,慵懒虽然是诱发空虚的条件,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的温床,但慵懒未必一定导致空虚,因为慵懒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实”——喜欢懒散生活、满足懒散现状,尽管这种“充实”是消极的,对常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慵懒的人并不会感到心理空虚。当然,慵懒的人如果逐渐感到无聊、寂寞、万事不称心并向往通过消极的新鲜刺激来排遣此种心情,以消磨时光,则就会演变成空虚的人。

另一个网友这样说:

如果你感到空虚了,说明你需要思考了,需要行动了。你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需要帮助,需要和周围人接触,获取社会关系,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危机感。

第三种答案:

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没有激情,没有冲动,人因此而感到自己的虚无,自己的沦落,自己的无力,自己的依赖,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空洞。人们找不到真正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做什么好。人心是空洞的,因而人生是无聊的。

人的本性就在于运动,完全的安息就是死亡。他比不耐烦忍受困苦的工作更不耐烦忍受无所事事。于是人们就以辛勤的忙碌和游戏消遣来排除自己的无聊,用各种事体来填充自己的空洞,用热闹和纷扰来掩盖自己的心灵空虚。幸运的是,虽然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刺疼我们,但一点点小事也可以安慰我们,就可以转移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开心。

于是人们想方设法地派遣自己,让外物占据自己。我们使人从小就操心着自己的荣誉、自己的财富、自己的朋友,甚至于自己的朋友的财富和荣誉。我们把各种业务、语言学习和职业训练都压在他们身上,让他们懂得若是没有这些操心他们就不会幸福,因而使他们从早到晚劳苦不堪,而这竟然真的使他们幸福!若是他们还有空闲,我们就劝他们从事游戏和娱乐,使他们培养一些嗜好,于是他们就快乐了;就好比在阻碍人们看见悬崖,他们就会无忧无虑地在悬崖上奔跑。人类既然不能治疗死亡、悲惨和无知,他们就认定为了使自己幸福而根本不去想这些。人心是空洞的,于是人们往里填充,可是填充的并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垃圾。所以帕斯卡尔感叹说:人心是怎样的空洞而污秽啊!

帕斯卡尔说,正是这种忙碌和消遣才是我们的最大不幸和苦难。“唯一能安慰我们的可悲的东西就是消遣,可是它也是我们的可悲之中最大的可悲。因为正是它才极大地妨碍着我们想到自己,并且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消灭自己。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会陷于无聊,而这种无聊就会推动我们去寻找一种更可靠的解脱办法了。可是消遣却使我得我们开心,并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到死亡。”所以,消遣是恶,快乐是罪。

因为,人还有一种基于伟大的原始的天性的本能直觉,使他潜在地意识到幸福实际上不在于这种消遣和娱乐,而在于某种安宁。这时他才会真正地感到有家可归,感到有依靠和有根基。而日常的事务和消遣却蒙住了他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自觉的归宿。因此我们要取消他们的那些操心,这时候他们就有可能看到他们自己,就会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自己从何而来,自己该往何处去。这样,就可以说,本来是使我们最难受的无聊,现在反倒是我们最大的福祉,因为它比一切事物都更能有助于我们寻求真正的治疗。

最后一种答案很简单:

人会空虚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做事情的动力,等你找对位置就不会空虚了。

金融时报:中国每一座城市似乎都出现了“曼哈顿”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幢名叫“约瑟夫公 寓”的地产项目,除去它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那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在一个降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那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北京家的对面是“哈佛馆”,在每天上班路上,我看到接连不断的“澳洲女人”别墅,格林小镇,或是东方银座……

我不断在那种昂贵、色彩鲜艳的广告牌上,看到18世纪的、19世纪的、20世纪的西方面孔,他们配带着假发拄着手仗,或牵着一匹马,挥动高尔夫球杆。我甚至发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洗浴中心名叫塞纳河,心中暗想海明威此刻是否正泡在其中。似乎中国每一座城市都出现了“曼哈顿”,一位成都的朋友告诉我,一幢 “格林威治”公寓树立在他家的对面,而一个新社区干脆起名叫“摩卡·筑”,只因为摩卡的咖啡香变成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

我还看到了数不清的这样的形象,标榜是正宗东方特色的太湖珍珠是佩带在一个金发碧眼姑娘的脖子上,一个百分之百的温州产的西装,一定要套在一个头发卷 曲、高鼻梁、蓝眼睛小伙子身上,品牌的名字则是某个英文单词蹩脚的中文翻译……北京、上海、广州的商业中心区,那些穿戴时髦、自认为是精英的男男女女们, 相互叫着“Stephen””Kelly””Jerry”,以至于我在一家公司工作四年,仍不知道对面那个女孩子的中文名字,因为人人都只知道叫她 Dorothy,这一切就像是钱钟书的《围城》中那位Jimmy Zhang的翻版。在短暂的新闻生涯里,我不断的听到那些雄心勃勃的记者与编辑说,我们要做“中国的《新闻周刊》”、“中国的《纽约时报》”,那些时 尚杂志永远在谈论的是“纽约流行什么,米兰流行什么”;在谈到一位中国名人时,我们会说,她是“中国的奥普拉”,“中国的唐纳德·特朗普”,“中国的杰克·韦尔奇”。甚至一些最富盛名的机构,都难逃此运,一位北大学生或说自己的学校就像是“中国的哈佛”,清华则变成“中国的MIT”……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观。我的国家一方面看起来信心十足,她兴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修建了一条非凡的铁路通往西藏,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向全球供应衣服、鞋帽、电视机,令全球的石油、钢材的价格上涨,她的人民成群结队的到巴黎、纽约大肆购物;另一方面却似乎永远缺乏信心,她的坐标系是别人提供的,她需要别人的赞扬、别人的肯定,在北京电视台播放的一则迎接奥运会的电视广告上,不断出现的是美国、欧洲的、非洲、大洋洲的面孔,似乎只有让他们微笑了,北京才是值得赞扬的城市。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国家就像是一个突然被推入现代世界的迟到者,步伐慌乱,他把中山装换成了西装,用Michael Wang取代了王有才,早餐上吃的是橙汁、火腿了而不是豆浆、油条,从胡同、弄堂搬进了“东方曼哈顿”……她总是想模仿别人,却从不相信自己的生活。

但她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那些一心要恢复传统文化、试图复苏古老典籍的人显然是错了,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大学》与《论语》的确并不一定比莎士比亚的名言更亲切。文化传统从来就不是僵死的,它不断变化、接纳新元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她消费外来的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都是来自于19世纪的德国与20世纪初的俄国……

但是,一个多世纪的模仿与消费之后,我们必须试图重新建立某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既不是对那种早已不复存在的传统的推崇,也不是对于现在自身状况的自满,而是确信一个社会在面临转变时,这种充斥着痛苦与喜悦的生活自身是具有的意义的,在其中挣扎与不屈的真实面孔是有富有魅力的。我们住的那幢现代风格的公寓可以仍然是关东店一号,而不必叫“新城国际”;我们的新闻记者可以报道中国的真实生活,而不必要等《美国国家地理》和《Discovery Channel》告诉我们,中国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要坦诚的承认,我们在精神世界上的匮乏、在心理上的慌乱,通过诚实的面对这种匮乏与慌乱,我们才可能寻找自己的方向。即使,我们用了那么多别人的名词与概念来武装自己,或者逃避其中,我们也不可能变成别人。我们穿着那个欧洲小伙子所穿的西装,住进了格林威治,每天都喝摩卡,你仍是你自己,仍有着你自 己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在这些真实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是多么荒唐。

关于天主教和基督教

这是一个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早期基督教并没有天主教和基督教之分。基督徒在罗马皇帝统治的时期还遭受到逼迫。罗马人起初误解基督徒,认为他们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还误传说他们吃人肉喝人血。公元后六七十年,罗马皇帝尼禄统治的时期,由于他放了一把火。将罗马城烧了个焦头烂额。后来将基督徒作为替罪羊,将这个责任推到他们身上。

但是基督教在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信徒也越来越多。后来,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斯坦丁大帝信仰基督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这成为基督教翻身的日子。

成为国教以后的基督教在组织形式上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比如有了教堂、金字塔式的圣职人员体系、定出很多的礼仪、教皇等。这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结果却成为其自身的弊病。

早期的神职人员是由当时信徒所尊敬的教父们担任,这些人能够胜任。但是谁随着基督教的世俗化,这些职位被当成了一种职业。平民信徒开始只能通过这些人才能接触上帝。这些人成为了特权阶级。甚至可以辖制王权。有了教堂、繁复的礼仪和教皇的大权的基督教已经不是原来从奴隶的信仰发展而来,被压迫的信仰。当这些与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腐败和不公义联系起来的时候,这就构成了基督教的黑暗时期。

就算在这种黑暗时期,基督教也不是没有一点光明。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世俗化的趋势,并且下决心要与这个趋势对抗到底。一个众所周知的运动是修道院和沙漠教父。这些人想通过离开人群,远离尘世来追求圣洁和上帝。其中也有很多非常好的人和著作。

这种苦修的人们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极端:禁欲主义。其实,这不是基督教的产物,而是原产于希腊文化中的一个学派:诺斯底主义。这个主义曾经和基督教产生激烈的碰撞。曾经被基督教定为异端。但是这个学派所主张的禁欲的思想到后来却在犹太教、基督教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历史确实非常有趣,它变化无常,常常作弄人。有谁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真正的智慧?

直到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教皇的权利得到了削弱。改革成为可能。其中涌现到历史舞台的有马丁路得和加尔文两个人。其实,在这两个人之前,已经有人跳出来,希望改变基督教当时的现状。但当时都被打成了异端。一个被活活烧死,另一个在被打成异端时已经死了,逃过一劫,但也被从坟墓中挖了出来。

可以想象马丁路得在当时是什么样的人物。到处流亡。他是一个修士,也是一个非常严肃对待自己的人。非常认真地执行当时每一项礼仪和修行。但是他认真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诚实而痛苦地发现,他内心中的恶并不因为修行、礼仪和圣物而被除去。数教堂门口的台阶数并不能使他圣洁。因此他提出了九十五个问题(也是他当时困惑的问题)贴在教堂大门上。给他的同僚牧师们看。期望能够得到解答。在他研究圣经中的一卷书《罗马书》的时候,他发现当时的教会不是按照圣经中的教导运作的。这给了他很大的责任。

当时的圣经一般用的都是拉丁语译本。而拉丁语是受过教育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语言。平民是没有权利解释圣经的。马丁路得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明白圣经,将圣经翻译成德语。这样平民能够接触到圣经。但这触犯到神职人员的特权利益。根据他研究的圣经,马丁路得提出了:
1。人人皆祭司。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而不需要通过中间媒介,如圣母、圣物等。
2。因信称义。每个人是因为信仰上帝,信仰耶稣的救恩而被上帝算为没有罪的。不需要通过行为、功德、或者其他圣人、圣物的帮助才能够被上帝算为没有罪的。

这些严重触犯了当时特权阶级的利益,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赎罪卷被马丁路得定为不合圣经的、异端的。但是由于他的努力,欧洲很多地方都开始重新考虑圣经的教导。开始研究初期教会被压迫时期教会的形态。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派别,史称新教或者基督教。而原来的基督教就是天主教(东正教是罗马分裂时期,东罗马为了和西罗马的教皇分庭抗礼而形成的,和天主教的区别并不大)。

宗教改革的另一位人物是加尔文,他是一位思维严谨的人。将圣经的思想系统化后,形成了著名的加尔文神学体系。另外,他还是一位市长。

新教运动的主旨是要回到圣经的权威,来对抗教皇的权威。新教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而在天主教看来这是一种背叛。是不能容忍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新教的派别在欧洲各国兴起。当英国的清教徒受到英国女王的逼迫而远渡大西洋来到美洲,开始建立他们的新生活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建立在新教信仰基础上的新欣国家会迅速地发展起来,并对今天的世界构成这么大的影响。

orz文化

失意体前屈 ( orz ),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

失意体前屈,原本指的是网络上流行的表情符号:_| ̄|○ 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著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在初期,并没有人对这个符号起个名字,“失意体前屈”这个名字也是后来才出现的。据说是某个餐厅的座垫上绣著这五个字,至于在这之前又是谁想到的,目前尚未厘清真相。

后来,又有人发现,用简单的三个英文字也可以表现这个动作,于是orz就开始流行了。接下来,更有 orz 的日志软件、日志网站相继出现。在2004年后,于日本、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

这种文字可以写作orz、Oro、Or2、On_、Otz、OTL、sto、Jto、○| ̄|_等,但其中以“orz”最为常用;并有混合型,如表示无可奈何的“囧rz”。“囧”的原意是大明,但现在大都不采用原意,而取其形,转为表情符号,表示一脸无可奈何样。

原始用意带有“悔恨”、“悲愤”、“无力回天”等含意,最明显的用法就是在于被甩(失恋)的时候。orz广泛使用后,其涵意逐渐增加。除了一开始的恶搞的“无可奈何”或“失意”之外,开始引申为正面的对人“拜服”“钦佩”的意思。另外也有较反面的“拜托!”“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之类的用法。台湾摇滚乐团五月天于2005年8月发表的歌曲《恋爱ing》就有“超感谢你,让我重生,整个Orz”一句。

在2006年1月22日,台湾的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中,其中有一题是将被误用的语言(被报章杂志或是因特网影响后的用法)改成正常的白话文,其题目范例中出现:“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一段,引起舆论相当大的争议。教育考试制度争议。

[编辑]
更多的失意体前屈
全角:
_| ̄|○ ← 右向
○| ̄|_ ← 左向
○|_| ̄ ← 逆天
半角:
STO ← 右向
OTZ ← 左向
OLS ← 左向逆天
ZJO ← 右向逆天
半角小写:
sto ← 右向
orz ← 左向
ots ← 左向逆天
z_/o ← 右向逆天
迷你形:
no ← 右向
on ← 左向
ou ← 左向逆天
uo ← 右向逆天
囧gg
源自于good game,取其头而成的省略语。gg大多用于网络连线对战的尾声,输的一方总是以“gg”来表示游戏将被打爆;当然,gg也常用在各项竞赛,不限于在线游戏。囧gg包含多重意思,目前大抵分为以下3类:
囧rz的更高层,表示不只趴在地上一脸囧样,而是囧到手残脚残,卷成一团。gg表四肢动作。意思是“彻底败给你了”、“我完全被你打败了”。
于竞赛中被人杀烂,过程中不断被压制,以致抬不起身,只能一脸囧样,大喊gg。意思是“唉!被彻底地杀烂了”。
对某件事无能为力,帮不上忙,只能看著它每况愈下,交杂了无奈、悔恨、悲叹等的情绪元素。最常的用语是“只好囧gg了”、“只能囧gg了”。
团体进行的情况(又叫作团败)
集中式:
__ __
\|\_ \ ∠ /|/
|○| |○|
_| ̄|○ __ __ ○| ̄|_
/ /|) (|\ \
| ̄| | ̄|
/ / \ \

扩散式:
__ __
(|\ \ / /|)
| ̄| | ̄|
\ \ / /
○| ̄|_ _ _  _| ̄|○
∠ /|/ \|\_\
|○| |○|
orz 这是小孩
OTZ 这是大人
OTL 这是完全失落
or2 这是屁股特别翘的
or2=3 这是放了个屁的
Or2 这是头大身体小的翘屁股
Or? 这也是头大身体小的翘屁股
orZ 这是下半身肥大
OTz 这是举重选手吧
○rz 这是大头
●rz 这是黑人头先生
Xrz 这是刚被爆头完
6rz 这是魔人普乌
On 这是婴儿
crz 这是机车骑士
囧rz “/口\”的失意体前屈,囧读作“炯”
崮rz 这是囧国国王
莔rz 这是囧国皇后
冏rz 这是囧到下巴都掉了
商rz 这是戴斗笠的囧
sto 换一边跪
卣rz ←轰炸超人
曾rz ←假面超人
益r2 闭起眼睛,很痛苦且咬牙切齿的脸;另一说法为无敌铁金刚
★rz ←武藤游戏
口rz ← 豆腐先生
__Drz ← 爆脑浆
prz ← 长发垂地的orz
@rz ← 呆滞垂地的orz
srQ ← 换一边并舔地的orz
圙rz ← 这是老人家的面
囿rz ← 这是追追做出orz
囼rz ← 这个是没眼睛的
囜rz ← 没有眼和口的
圀rz ← 这是歪咀的
囶rz ← 这是无话可说的
苉rz ← 这是女的
匫rz ← 这是被人捉奸在床的表情
Ora ←衍伸用法,不过脚是跪著状态。
or7 ←尖屁股
Oroz ←这是有小腹
Orz~ ←这是赛亚人失意体前屈
:◎:rz ←这是张大嘴巴嚎啕大哭的失意体前屈

Shanghai ranks 20th!?

Couple months ago, I read a piece of news on newspaper which shows that Beijing ranks 14th while Shanghai 20th in the world’s living cost ranking. To be honest, I was really shocked at this ranking cause I could not understand how it could turn out. In the list, there’s a familiar city caught my eye, which is Seoul, where I still was a few days ago, ranking 2nd. I could admit that the price there is high, but it’s still not higher than many western cities and some Japanese cities like Tokyo as well. And if Shanghai really ranks 20th, I have no idea that how many natives could survive in this city.

It doesn’t mean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all poor. On the contrary, I do think that we Chinese lead a good life these days. In my opinion, the standard judging whether people are rich or poor should stand on the life quality they own. In this term, I found Shanghai nothing different from Seoul since people in Shanghai could have the same quality of life compared to those in Seoul. To some extent, Chinese people nowadays are not poor at all.

But one problem is that when we are abroad, we will feel that we are “poor” cause the price level in foreign cities is usually higher than we could afford. We come to realize that when our money is exchanged to that foreign local money, the same value could not afford the same amount of stuffs as they are in China. In other words, our money becomes less after ex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s” written by Markiw, the exchange rate should satisfy that money remains its same value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it is exchanged. The idea may be a little ideal, but it points out the key. I have to say that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s too low which makes us “poor” when we are abroad. One strange issue is that some famous foreign products’ prices are almost the same at their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China, which may conflict the idea I mentioned above. But I think this might because the price in China does depend on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original price in its home countries. So if we change the exchange rate, the price in China will relatively change higher or lower to adapt, therefore the price is always the same around the world. I know that low exchange rate might stimulate the foreign investment so that it could benefit our economics a lot. But if this situation still doesn’t change, we Chinese people will always be “poor” if we go to foreign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