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上海交通大学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交大名人堂 #1

钱学森

中国当代杰出科学家。浙江杭州人。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935年赴美留学, 1955年 10月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技术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荣获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 荣誉称号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 ” 和 “人民科学家 ” 。

1911 年 12月 11日 (农历辛亥年十月廿一),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 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 852——932)的后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缪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有十条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其内容如下: 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3.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 ……7.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恃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 ……9.吾家世代居衣绵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 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

1910 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 “劝学堂 ”,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 1911年、 1913年钱均夫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钱均夫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因其父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便把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她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女性,她的一言一行,给了儿子以规范,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尤善针带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 “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

或许,钱学森的惊人天赋,就是来自母亲的遗传基因。

在钱学森 3岁时,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 “神童 ”。

5 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 “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父亲高兴地说: “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钱均夫经常给儿子讲 “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的道理。这八个字完成了钱均夫的家训,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这是不是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玩飞镖的悟性上看出点端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 1923年 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京师范大学。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 9月他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 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特别好,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 “培养天才的泥土 ”。这里有很好的校风,很好的学风;有一种民主的、开拓的、自学的、创造的空气;有一支水平非凡的师资队伍。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很多都是 师大的教授。

钱学森回忆: “当时在旧中国和旧北京那样一种动荡艰难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 “当时的校长 ——那时我们称他为主任 —— 林砺儒先生,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第一流的学校。这真是了不起!很不简单!所以,我至今仍非常怀念。 ”“我至今仍十分怀念我的母校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 ”“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 6年。 ”

1929年9月,钱学森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当时称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机械工程系。他在父亲钱均夫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决心以科学技术复兴中华为已任。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非常感激两位倡导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钱学森曾专门写了一篇《战斗在第二线》的文章,热情赞颂钟兆琳,感谢他的教导。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课业成绩之扎实是海内外公认的。在当时,上海交大毕业生到欧美留学从来无须再入学考试。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当然,绝未作弊。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也在试卷上全都打上了对勾(√),并准备给他满分100分。但是,当判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 “ Ns ” 写成了 “ N ” 。于是钱学森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略了,于是他扣掉4分,给了钱学森96分。任课老师金悫教授把这份难得的好试卷珍存起来,直到1978年临终前捐献给档案馆。钱学森每学期平均分数都超过90分,因而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钱学森对他自己在交大严格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印象很深。后来,他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激动地说:“我要感谢那时的老师们。他们教学严,要求高,使我确实学到了许多终生受用不浅的知识。”

1934年7月,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国留学生。这种公费留学生实际就是“庚子赔款留学生”。在这些“庚款留学生”中,为人们所熟悉的有胡适、茅以升、竺可桢、高士其、周培源、费孝通、闻一多、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等。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前来到他的导师主士卓的办公室,王士卓告诫钱学森:“要记住,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对自己的祖国说三道四。要知道,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把自己的祖国奉为至尊。祖国富强,人民光彩;祖国落后,我们脸面无光。当然,一个人可以对国家当局批评指点,这是另外一回事儿。祖国是母亲,儿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骂亲娘。在我们国家,谁要是打爸骂娘,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会立刻遭到舆论的谴责,被孤立,变成臭狗屎。这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道德意识。所以,我们称中华民族为优秀民族,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钱均夫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

1935年8月,钱学森依依告别了母亲,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了“杰克逊总统号”美国油轮。轮船的汽笛凄厉地长鸣了一声,钱均夫依依不舍地走出船舱,钱学森紧随父亲走向船舷。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钱学森不禁潸然泪下,默默地背诵着家父的临别教诲,在心里说:“我尊敬的父亲,你的教诲,儿子铭刻在心,你老人家尽管放心吧!

经过近20天的远洋颠簸,钱学森来到了美国,进入了在工程学科方面蜚声学术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在出国前夕,钱学森与同窗好友戴中孚定好:学好本事回国报效。可见钱学森从走出国门那时起,就是心怀祖国,是为了国家民强而非个人的前途锦绣才去求学的。正如他自已说的:“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这是我的志向”。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钱学森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一个中国青年的实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以超人的毅力学习着。他感到在美国这个科技发达的国家里,要学习和知识太多太多了,他虔诚而贪婪的求知渴望,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千里之外风雨飘摇中的故国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他,使他不能有丝毫懈怠之心。在美丽幽雅的查尔斯河畔,在古色古香的布里奇市,钱学森从未有闲情雅致驻足欣赏身边的景象,参观游览各种历史古迹。他把全部时间投入到学习上,并仅用一年就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之后,钱学森一鼓作气,马不停蹄地赶到加州里工学院。他要投师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的门下,研究力学与航空力学。冯·卡门是匈牙利籍犹太人,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工业大学,1934年移居美国,在加州里工学院主持组建了世界上第一航空系。是他,第一个从理论上说明人类实现超音速飞行的可能性,并主持研制成功第一架超音速飞机,从而摘取了“超音速时代之父”的桂冠。月球上一个陨石坑就是以从的名字命名的。冯·卡门是不收才智平庸之徒的,他提了一连串问题想难倒钱学森,但这个中国年轻人不仅彬彬有礼,且对答如流,反应问题快捷准确,这太让人惊喜了,冯·卡门欣然接纳了钱学森来加州,攻读博士学位。

这次际遇,决定了钱学森一生的道路。从1936年10月起钱学森在冯·卡门直接指导与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时间长达10年。老年的钱学森仍对自己的导师怀着深深的敬意与思念。他常回忆说:“我师从全世界著名的权威,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权威冯·卡门。他是一位使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恩师!”

钱学森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以高速空气动力学为课题,攻读博士学位。这是当时的科学尖端课题。因为,当飞机飞行速度接近声速时,受到抖动现象,如果把不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人类突破“声障”的理想将是不可能的,而要攻克这一难题,没有精深的数学、力学基础是无法完成的。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人一向很重视动手实践,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少有建树。钱学森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决心改学航空结构理论,不是飞机制造,只有学到先进的理论,站在理论力学的最前沿,今后才能在航空科研的其他领域所向按靡,信马驰骋,而冯·卡门是当时世界级的力学大师,加州理工学院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力学与航空动力学的研究中心。钱学森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每天都坚持苦读十二小时以上,面对那堆积如山,在外人看来枯燥深奥的外文力学著作,钱学森都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他陶醉于书中辞旨渊远、精深博大的理论体系,似手要读尽所有现存的力学著述才畅快甘心。

根据冯·卡门的提示,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如饥似渴地去钻研现代数学、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相对论、分子结构、量子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时,遍阅各国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最新文献,力求掌握这门科学的全貌。他每天学习和工作达十几个小时,白天一半时间看书,一半时间讨论,晚上接着继续研究。

1945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在德国考察

春花秋实,四季轮回,整整三载,钱学森心无旁鹜。读遍当代所有力学著作,并潜心研究了与之相关的现代数学、原子地理、相对论、量子化学等等科学理论。有了厚实的理论基础,钱学森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站在了这门学科的最前沿。

1940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一篇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它对一系列艰深的问题发表了开拓性的极具远见卓识的观点,受到与会者极大兴趣与高度评价,这项独立的研究成果,使钱学森在航空技术工程的理论领域声名雀起,使他持续地发挥才能,接二连三的攻克理论难题,攀跃上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他和导师冯·卡门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高超声流程理论概念的人。当时钱学森年仅27岁。他不仅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还建立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射台,并成为美国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先驱。美国军方在总结二战的军事技术工作时,对钱学森给予很高的评价,赞扬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对钱学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用做了这样的评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钱的帮助下,使大大落后于德国的非常原始的美国火箭事业过渡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他对建造美国第一批导弹起过关键性的作用。他穿上了军装随同盟国军队进入德国去研究由希特勒的工程师们设计的可怕的空袭武器。4年以后,他就成为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浆式飞机向喷气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的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钱的贡献的价值,一次又一次地得到美国官方的赞扬和确认。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1944年6月,美国空军司令享利阿诺德与冯·卡门进行了秘密会谈,阿诺德希望冯·卡门立即组织一批专家,制定出今后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空军发展计划。不久,冯·卡门便组织了一个由36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科学顾问团。

钱学森应邀成为空军科学顾问团的成员之一,并担任火箭组的主任。冯·卡门邀请钱学森的理由是:“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的火箭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同年,钱学森向冯·卡门建议运用新的军事思想和方法来从事火箭技术的研究。这便是钱学森归国后运用军事系统工程方法领导火箭导弹事业的开端。钱学森意识到导弹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向冯·卡门建议。在美国设立一个可以称之为“喷气式武器部”的新机构,以便集中力量研制导弹。他指出,这里的技术同操作其他类型武器所要求的技术完全不同,必须委托给军事部门的一个新团体。他还建议成立一个学会来促进喷气推进技术。

美国科学界人士普通为,每当冯·卡门在空气动力学发展中作出贡献时,钱学森总是他必不可少的合作者和顾问。美国专栏作家维奥特曾这样写道:“最后,钱被公认为是科学上与卡门齐名的人。这两个人,导师和学生,就像一个人一样地工作。冯·卡门以他的天才赢得了‘超音速时代之父’的称号。在空气动力学领域里他是独一无二的大师,而钱学森的名望仅在他一人之下。每当冯·卡门在几乎每一项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中作出革命性的发现时,钱总是他必不可少的顾问和合作者,钱显然是冯·卡门雄心壮志与事业责任心的继承者。自从这位老人去世,钱在他的领域里已成为无与伦比的人。但是在向的前程的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他并不墨守冯·卡门的陈规,而是依靠他自己的独创精神。

在加州理工大学授课

1938年至1945年间,钱学森和冯·卡门每年都有合作发表的重要论文,标志着航空科学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彻底结束了以前航空工业靠试试改改摸索着干的格局,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称雄长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对火箭、喷气技术的发展作了突出贡献。

1947年2月,经冯·卡门推荐,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冯·卡门谈到钱学森时说:“36岁的钱,是一位勿庸置疑的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于发展高速空气的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刚刚升任终身教授的钱学森在学院为他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作了题为《飞向太空》的报告。各方来宾中有美国国内著名的火箭飞行专家,也有专程从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赶来的知名学者,还有钱学森的同学、同事、同行以及中国老乡,还有来自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军界代表等。气氛十分隆重。

1947年7月,钱学森向麻省理工学院请假,回国探亲。这是他来到美国第12年头后第一次回国。当时飞越太平洋的航线开辟不久,钱学森从美国乘飞机直接抵达上海。在龙华机场,他的好朋友范绪箕(曾经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专程从杭州赶来迎接他。

晚间,钱学森与父亲头挨头睡在一张床上。一边哭一边听着父亲向他叙述母亲春去时的情形.过了好大一会儿,老父亲打开了电灯,从枕头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递到钱学森的手里。钱学森赶忙爬起身来,借着灯光仔细看去,他一眼便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只见上面写道:

窗外细雨飞,

老妇命垂危。

夫君煎药苦,

盼子子不归。

诗笺上泪痕斑斑,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留下的小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怆,竟像儿时那样放声嚎啕起来。他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在诗笺上汇合在一起。

这次回国,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议聘请钱学森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职位。这一建议,都被教育部回绝,说钱学森太年轻,不适宜当校长。在这些教育部的官僚看来,大学校长的尊严只有归于年高德劭的耆宿。钱学森谢绝了一些院校任聘请,决心再到美国去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1948年,钱学森被推选为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会长。他在大学里担负着教授空气动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负责主持对新的推进技术的研究。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并未削弱他将核能技术引入火箭发动机的雄心壮志,他以非凡的意志与智慧敲开了未知世界的坚硬外壳,完成的《关于火箭核能发动机》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核火箭的出色论文化。这篇论文首次将核能技术引入了火箭发动机,在数十年仍被公认是经典著作的论文,震惊了美国的科技泰斗们。它将人们带入一个无法想像的新天地,重新唤起了人类开拓宇宙间的火一样的热情。

刚满38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之一。同时又被公认为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和创造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10月6日,中秋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这天钱学森去“华人街”选购了中国月饼,与几十位中国留学生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共度祖国的传统佳节。钱学森拿起一块月饼,轻声说:“新中国已经成立6天了……”

携家眷归国

十几位海外赤子的眼睛湿润了。钱学森激动地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急需科学技术,急需建设人才,我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时候到来了。”钱学森指导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这个中秋月夜之后,毅然放弃了尚未完成的博士论文,提前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天晚上,钱学森一家久久不能入睡。钱学森打开了一体珍藏的中国地图,反复看着。他对妻子说:“咱们回中国去,那里需要我”。妻子点了点头,眼角泪光闪动……12月18日,周恩来通过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代表党和人民政府郑重地邀请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游子回国参加建议。在钱学森等学者心里引发了强烈的感召力量。

“人情同于怀士兮,岂穷达而异心。”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属于祖国。”在学成之后,钱学森没有忘记他临行前立下的誓言: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要飞回到他朝思暮想、日夜牵挂的祖国。

1950年2月9日,美国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son MeCarthy)宣称:从一个俱乐部里,他掌握了一份在国家部里工作的205名共产党人的名单。顿时,以麦卡锡为首的狂热反共分子,对许多无辜的美国人和在美国的外国人展开了追查和迫害。加州理工学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注意,凡是1936年至1939年期间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被视为40年代中不可靠的危险分子。钱学森和他在的火箭小组的朋友们不断地遭到迫害。

6月22日,美国的报纸以头条新闻发表消息说:“钱学森的亲密朋友威恩鲍博士,已在帕萨迪纳家里被捕,被控于一年前向陆军工业人员调查局发假誓,说自己一向不是共产党党员。对威恩鲍姆的审判,将于8月间举行。这件事进一步加强了钱学森返回祖国的决心。

7月,美国政府以钱学森与加州理工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小组书记威恩鲍姆有朋友关系为由,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被吊销,并指控他是美国共产党党员,非法入境。

钱学森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并装备此行一去不返。

钱学森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去找加州理工学院主席李·杜布里奇(Lee·A·DUB ridge,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总统首席科学顾问),申明失去了接触机密证书,他根本无法继续进行喷气推进的研究。

钱学森说,宁肯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杜布里奇安慰钱学森,希望他保持镇静,建议他对这个决定提出申诉。

当时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国外学生委员会主席的吉宝(Horace N.Gilbert)教授回忆道:“钱学森一点也没有不忠于美国的表现,他对中国家庭的忠诚,可能更甚于对美国的忠诚,但那是中国家族关系非常密切的缘故。美国以警察国家的方法对付他,对他的伤害相当大,使他觉得在美国不受欢迎是意料中的事。”

8月22日,钱学森前往华盛顿,来到五角大楼丹尼·金布尔的办公室。金布尔作为海军次长,对钱学森在喷汽中心承担的研究计划负责。钱学森将目前的状况告诉金布尔后,声明说:“次长先生,有鉴于此,我已经准动身回国了!”

金布尔大吃一惊,他对钱学森说:“钱先生,我不认为你是共产党员,我从不认为你有什么地方对政治有兴趣。你不能离开美国,你太有价值了!我认为你应该留在加州理工学院!”

金布尔一方面劝钱学森留在加州理工学院,在未澄清为什么撤销“国家安全许可证”之前,担任数学教授。另一方面给钱学森介绍了一位律师。这就是后来替钱学森辩护的律师保罗·鲍特(paul porter)。

钱学森再次问金布尔声明:“我的上司,你很清楚,我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无理迫害,他们说我是共产党员,甚至吊销了我接触机密的证书,联邦调查调局正在罗列我所谓‘间谍’的罪名。因此,我决定回国,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不愿意造成武器杀我的同胞!就是这么回事!”

钱学森刚一离开办公室,金布尔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说:“绝不能放走钱学森!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甚至失去理智地对着话筒嚷叫起来,声嘶力竭喊出了后来世人所其知的那句话:“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司法部得到金布尔的通知之后,立即转令移民归化局,叫他们经常监视钱学森,以防他突然飞离美国。于是移民归化局便安排对钱学森跟踪,并了限制他的行动。

8月23日午夜,钱学森一家从华盛顿抵洛杉矶。他们已购买了加拿大太平洋航公司的机票,准备从洛杉矶乘飞机回国。洛杉矶机场,钱学森一家刚下飞机,移民归化局总稽查朱尔(Allan G.Juhl),立即截住钱学森,向他宣布了由司法部驻移民归化局的执行法官兰敦(H.R.Landon)签署的命令:“不准钱学森离开美国。”

钱学森气得脸色苍白。全家的行李已经装上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办好了一切托运手续,8月29日就要从洛杉矶运往香港了。他据理力争,海外侨民回归自己的故土,乃天经地义,在一个自称为自由与人权的国度,居然阻挠这种正义之举,岂有此理!朱尔从黑皮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冷冰冰地递给钱学森——“凡是在美国受过火箭、原子能以及武器设计这一类教育的中国人不准离开美国。因为他们的才能可能被利用来对付在朝鲜的联合国武装部队……”

与此同时,美国洛杉矶海关在法官哈里逊(Ben Harrison)下令,非法扣留了钱学森装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的全部行李,包括800多公斤的书籍和笔记本。一大批联邦调查人员涌到洛杉矶港口的仓库里,打开板条箱发现这些书籍时,大惊小怪地断言:“里面一定藏有机密材料。这个狡猾的中国人的全部活动证明他是共产党的间谍。”海关制造了这个“现场”,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一“新闻事实”。

于是,美国新闻界闹哄哄地推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一名共产党间谍企图携带机密文件离开美国”。

美国政府宣布,他们的稽查人员查获有密码的书籍、照片、草图、负片的底片、记录以及大批有关火箭研究的技术资料。

钱学森冷眼观察着这场闹剧。他心里明白,所有他认为应该归档而未曾过时的材料,都锁在实验室的柜子里,框子的钥匙他已交给实验室负责人克拉克·B·密利根(clarkB.Millkan,加州理工学院原院长罗伯特·A·密利根之子)博士,所有准备运离美国的资料,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他平时收集的教科书、课堂笔记本和一些科技杂志的复制件,其中有许多是自己写的学术研究文章。

8月25日,美联社报道了加州理工学院老院长密利根的谈话:钱学森教授在该院的工作是纯理论性的,与秘密研究无关。后来《纽约时报》洛杉矶电说:“这些行李里的印刷品,经联邦调查人员检查后,并无列入秘密的文件。”联邦调查局认为是“密码”的文件,原来是一本数学对数表。

8月25日,就在金布尔给美国司法部打过电话之后的第4天,美国司法部长就签署了逮捕钱学森的逮捕,但又没有马上执行。更为矛盾的是,对于当局想尽办法要留在美国的这个人,逮捕令却要求把他从美国驱逐出去。

9月6日,移民归化局总稽查朱尔和稽查尔·凯尔(Bill Kaiser)带着手枪和手铐,敲开了钱学森家的门,以“企图运输秘密的科学文件回国”为由,非法逮捕了钱学林。他们把钱学森推进警车,驶到移民归化局总部,先把他关在四楼的单人牢房里。

后来,把钱学森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开始几天不准接见任何人,也不准与任何人联系,看守人员把他当做一个囚犯,进行了毫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他们不许他和任何人谈话,每天晚上每隔10分钟跑来开一次电灯,看他在做什么,使钱学森不能休息。

由于受到种种的折磨,钱学森的体重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减少了13.5公斤!这种非人的拘禁生活,使他的精神受到的损伤比身体的损伤更严重。

加州理工学院主席杜布里奇在钱学森被关押期间,致信海军次长金布尔,要求释放钱学森。金布尔接到杜布里奇的信之后,由华盛顿来到洛杉矶会见了钱学森的辩护律师,加州理工学院的法律顾问章珀(Grant B.cooper)。金布尔建议释放钱学森,库珀去拘留所与钱学森谈了几次话之后,建议由军队和政府的双方代表主持,举行一次非正式的初步会商,以“确定事实真相”。参加这次会商的官员共有8位:两位是陆军军火部的高级官员,一位是海军洛杉矶情报局的官员,一位助理检察官,两位海关官员和两位移民归化局的代表。

库珀希望通过这次会商,让检察处明白事实真相,以便将钱学森先行保释。会商主要由库珀对钱学森进行了一连串巨细无遗的盘问,从钱学森初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问起,如何与马利纳认识,如何开始研究导弹,以及如何结识威恩鲍姆,平常往来如何,一直问到钱学森1947年回中国大陆,再经檀香山返美……经过这次会商之后,司法部要求钱学森必须缴纳15000美元的保释金方可保释。

9月22日,冯·卡门及加州理工学院许多师生向移民归化局提出了强烈抗议,师生集体捐献15000美元为保释金。理工学院主席杜布里奇亲赴华盛顿去说服司法部长,要求释放钱学森。在各方的压力下,移民归化局不得不释放钱学森。钱学森交保获释后,这一事件引起了轰动,美国各报都以重要篇幅刊载了“钱学森事件”的案情发展。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美国移民归化局要求钱学森每月到移民归化局报到一次,并且不准离开他所在的洛杉矶县界。从此开如了长达5年之久的变相软禁生活。

以埃德加·胡佛为首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人员在监视钱学森时,经常闯进他的办公室和住宅。钱学森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严密的检查。他的朋友或同事们,有的因为给他去了一次电话,便受到联邦调查局无休止的盘问。在以后的整整5年内,钱学森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深居简出,使自己经常处在和朋友们隔绝的境地。

9月24日,合众社报道,联邦当局在9月3日表示他们没有发现什么钱学森同共产主义有关的证据。可是钱学森仍不能回国,经常要听候传讯。他的行动被限制在一个县的范围,一步也许出洛杉矶的县界。

9月24日至11月2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编发了我国科教界抗议美国政府非法扣押钱学森的数十则报道。

当一九五五年,钱学森历经周折与磨难,终于被美国当局批准归国时,他带着妻子儿女向自己永远敬爱的老师冯·卡门辞行。他将自己用五年时间写成的英文《工程控制论》和一本讲义送给老师,作为最后的答卷和纪念。冯·卡门默然地翻动着书页,慢慢地抬起眼帘,充满无限依恋与惋惜地望着他的高足,“我为你骄傲!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七十四岁的老人由衷地说。这句话让钱学森激动不已,他二十年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

钱学森千辛万苦地从海外归国后,他欣喜地发现社会主义新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了。钱学森便把满腔热情和满腔学识全部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他先后担任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中国航天事业最主要开创者和领导者的地位。第一枚火箭、第一枚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些数不清的第一背后,钱学森付出了多少艰辛劳苦,有谁说得呢。即使是在文革那动荡的年代,钱学森也如中流砥柱一般支撑着新中国的航空大厦。

钱学森爱中国,更爱社会主义中国。他很早就向往能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从美国回归途中,一位美联社记者跑来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回答道:“我还不够格做一个共产党员呢!共产党人是具有人类最崇高理想的人” 。

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品质的高洁,终于实现了入党的愿望。在建国十周年之际,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他十分珍惜这一称号,在历次政治动荡和社会曲折的关键时刻,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党的一边,维护着党的尊严和利益。他以自己在美国遭软禁五年的亲身经历指导批评着那些鼓吹全盘西化、美国至上的人,毫不留情。钱学森愤怒地说:“我对美国所谓‘民主’、‘自由’早就领教过了。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律制度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为有钱人服务的,对广大劳动群众根本谈不上‘民主与自由’”。

钱学森是科学家,但他同时是共产党员。这不但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把唯物辩证作为自己进行科研的哲学武器,是运用科学世界观解决科学问题的典范。

钱学森因为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而常常被人称赞秋“火箭之王”、“航天之父”等等。钱老对此不以为然,虽然他的功勋是足以彪炳史册、光耀丹青。他总是说:“搞科技工作的都清楚,没有单独一个人可以干出开天辟地的成就的事儿,都在大家互相启发,才能有新的概念和新的进步。”“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就是全国人民支持、千万人辛勤劳动、党和国家领导的结果,我个人不过适峰其会,做了一点点事,自己想来,也很内疚,因为做得太少了”。

一九九一年钱学森得知,中共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四十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十分兴奋,也十分激动。只要人民满意、党满意,钱学森觉得是最大的鼓励和安慰。所以授奖仪式上他说:“有了这三次激动,我今天倒不怎么激动了”。

钱老对他个人得奖章、当英模看得轻如鸿毛,而能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奉献自己的知识才能才得重如泰山的事。钱老曾经动情地说:“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的最训的奖赏”!

交大110周年校庆专题 —— 历史沿革

交大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时成立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继续重点共建。

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传统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交大人的精神品格“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著名校友包括江泽民、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张光斗、王安、陈敏章、强伯勤、闻玉梅、谢丽娟等。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校友有200多位。

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进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中学科发展目标是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高水平、有特色的法学、农学、经济学和人文学科为支撑。1999年9月,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其后,原交通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也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目前,学校有20个学院、2个直属系和1个研究生院以及其它教育机构。拥有本科专业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授权点17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6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E研究院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2个。

在师资队伍方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00余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8000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8100多人,留学生2000人;有国家级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7个。2000年上海交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价,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六所高校之一,累计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22篇,1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生生源质量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生就业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和2005年,上海交大学生代表队先后两度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冠军,此外,交大学生在国际商务挑战赛、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和国际音乐比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科研经费连续五年名列国内高校第三;发明专利申请数持续上升,2004年居国内高校第一;2003年 SCI收录论文数为1163篇,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位,EI收录论文数为1441篇,继续排名全国高校第二,2004年有3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200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6项,2004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8项。学校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无缆水下机器人”、“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人类造血和内分泌相关细胞/组织基因表达谱和新基因识别研究”等重大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多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150多所院校、数十家跨国企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先后聘请了40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与密西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开展了的实质性合作办学;经教育部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内高校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与INTEL、IBM等诸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共建了50余个高水平实验室,每年举办数十个国际学术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决心在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支持下,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实现江泽民同志对母校的殷切期望:“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简史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她的历史如一面镜子,反映出近代高等教育迂回发展的历程。

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

1899年,公学先后设立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议员。译书院后来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1904年改隶商部,翌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8年,学校增设铁路管理科。至此,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工科大学终于屹立在浦江之滨。

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不久,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和京校分别改名为第一、二、三交通大学。1928年11月,三所交大合并成铁道部交通大学。至30年代中期,交大被誉为“东方的MIT”。1938年8月,学校改由教育部直辖,定名国立交通大学。1940年在重庆九龙坡设立分校,后分校改为总校,并于1942年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1943年创办电信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46年5月,学校迁回上海。

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交大,开始了交大历史新的一页。此后经历了院系调整和西迁,于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

1896-1904  南洋公学

1905-1906  商部高等实业学堂

1906-1911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1912  南洋大学堂

1912-1921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21-1922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22-1927  交通部南洋大学

1927-1928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8-1942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42-1946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

1946-1949  国立交通大学

1949-1957  交通大学

1957-1959  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    上海交通大学

—————————————

历任校长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一年秋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亦称北洋公学)。次年秋向清政府上奏(请设学堂片)提出仿津学之制在上海成立南洋公学,任公学督办。同时,聘何嗣昆主持校务。在他任公学督办的8年多中对学校发展建树颇多。民国5年在上海病逝。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及《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著作。

—————————————

何嗣焜(1843-1901),字梅生,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同乡盛宣怀为创办南洋公学,乃亲至其家中,讲明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邀请他出任主持办学。他才概然就任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一面在上海徐家汇购地、建房。一面先借民房招生,主持了公学第一期师范班(中国第一个新学师范班)的开学工作。在他主持公学的4年多时间中先后招收各类学生300多名,派出留学生10余名。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南洋公学办学初具规模。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一日病逝于工作台上。盛宣怀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奏请清政府为他在国史馆立传纪念。何嗣焜编著有《存悔斋文稿》。

—————————————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应盛宣怀邀,进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约3年,期间因公学总理何嗣焜病故于任上,遂应聘为公学代总理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约半年。后因与公学洋监院福开森意见不合而辞去总理职专管译书院工作。1959年病逝。张元济先生著有《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诗文》和《涉园序跋集录》等。

—————————————

劳乃宣(1843-1921),河北永年人。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他出任南洋公学监督,为期不到半年,任内开办了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和公学政治班,促成了大部分中院学生赴国外留学。他除了著有很多宣扬封建礼教、维护清廷统治的文章外,还长期从事古代数学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文字的提倡和推广,也有一定的贡献。他还曾经协助德国人尉礼贤将《论语》译成德文。

—————————————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盛宣怀聘他担任南洋公学总理。他上任后致力于校务整顿与师资的安排,主张中西文并重,办好特班。沈曾植一生著作甚多,后人将其编在《海日楼诗集》中。

—————————————

汪凤藻(1851-1918),字云章,号芝房,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春,被盛宣怀任命为南洋公学总理。汪凤藻与前几任总理不同,平时所作所为均引起校内师生的不满。同年11月,因导致“墨水瓶事件”而自行离职。

—————————————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清光绪二十九年下半年经盛宣怀保荐到津浦铁路南段任总办。民国元年后刘隐居不出,直到民国6年去世。

—————————————

张美翊(1856-1924),浙江宁波人。清光绪二十九年夏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清光绪三十年夏至清光绪三十年冬,曾两度担任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清光绪三十年,他在担任四品衔直隶知县任内被盛宣怀任命为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他悉心办学,聘请了数十名中外籍的教师,教育学生要学好科学知识,不要受其他思潮的影响,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公学改属商部,根据商部尚书载振的要求,张美翊写成了“呈报公学历年办理情形”一文,并造就各项简明清册8本,呈报商部。报告阐明了办好学校的方针和措施。

—————————————

张鹤龄(1867-1908),字筱圃,江苏武进人,近代教育家。张鹤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冬,任南洋公学总理。次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张鹤龄就此事与张美翊、已离开南洋公学到商务印书馆任职的张元济及赵风昌、吕景瑞等人紧急磋商:“诚恐以后各国大会媾和,始终置我局外,尽失主权”,议定由张美翊收集巴黎及柏林和会资料,呈送盛宣怀,并拟请盛约瑞方、吕海寰电告清廷。奏请实行。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张辞职,前后约半年。

—————————————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州(今泗县)人。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商部接收了南洋公学,校名改为高等实业学堂。杨士琦任监督。杨士琦上任后对学校教务、体制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总理、提调职务,设教务、斋务、庶务三长分工负责学校行政,重新制定《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章程》,明确提出“本学堂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为振兴中国商业造就人才”。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杨士琦琦辞职离校 。

—————————————

王清穆(1860-1941),字希林,号丹揆、农隐老人,江苏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公学改隶商部,商部委派王清穆在沪先行接收。次年春王清穆代表商部到校宣布杨士琦为监督,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同年秋杨士琦调京工作,监督一职由王清穆代理。民国三十年农历五月因病去逝。

—————————————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教育家,文学家。唐文治任交大校长14年。在交大期间,创设铁路、电机、航海、铁路管理、土木等专科,以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并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改成工科大学,即由原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改为南洋大学堂。经唐文治认真办学,到民国元年,学校已蜚声国内,凡有志于工程技术的青年学生,莫不远道慕名而至。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书》、《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

凌鸿勋(1894-1981),字竹铭,广东番禺人。民国13年12月凌鸿勋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民国13-16年),举办了工业展览会、修订了规章制度、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国文大会、创办了工业研究所、确定了校徽、规模宏大的体育馆也竣工落成。于1981年8月15日病逝于台北。凌鸿勋著有《铁路大意》、《台湾工业概况》、《抗战8年交通大记事》、《桥梁学》、《工厂设计》等书,被誉为一代工程巨子。

—————————————

张铸(1885- ?),字剑心,江苏江浦人。于民国10年5月至民国11年7月担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他认为学校为培养人才而设,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得到好的名誉,学生应担负一大部分责任。他要求学生们实践“勤、慎、忠、信、恒”五个字,坚持下去,即成了一种习惯,就不会受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影响。

—————————————
叶恭绰(1881-1968),字玉甫,又名誉虎,自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清末举人,著名书画家。民国9年12月他任交通总长时,以“交通要改亟需专才”为由提出将部属的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个学校,并定名为交通大学,同时组成董事会,并被选举担任校长。1968年病逝。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清代词钞》、《五代十国文》等。

—————————————

陆梦熊(1881-1940),字渭渔,江苏崇明(近上海市崇明县)人。民国11年5月,交通总长派当时任交通部参事的陆梦熊兼任交通大学校长。就职后,因“非法校长做了许多非法的事”(非法校长是指未经董事会推举,非法事是指撤董事会、变更学制、撤换主任、引用私人等),引起师生反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新上任的交通总长高恩洪不得不口头允诺重组董事会,并迫使陆梦熊辞职,前后仅1个月。

—————————————

关赓麟(1880-1962),字颖人、伯辰,广东南海人。民国11年6月15日交通部委派他担任交大校长。时学校“驱陆学潮”尚未平息,并进而发展成为“力争董会”运动。6月22日,国务会议议决将交通大学改设上海、唐山两校,学校进行第二次改组。于七月底结束交大任职。著有《瀛谈》等。

—————————————

卢炳田(生卒年不详),字孔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民国11年8月北洋政府派卢任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后因董事会问题,被迫于民国12年4月27日辞职离校。

—————————————

陈杜衡(1864- ?),字芳斋,河北省人。民国12年4月,陈杜衡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民国13年12月离校。

—————————————

李范一(1891-1976),清末秀才。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驻上海指派李范一为南洋大学接管人。李上任后,聘请陈石英等五教授为校务委员,组织校务委员会。李范一于1927年6月离校。1976年在北京病逝。

—————————————

符鼎升(1897- ?),字九铭,江西宜黄人。民国16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通知:“前已派吴健为校长。在吴校长未接事前,派符鼎升替代。”由于吴健一直未到任,因此由符鼎升替代校长。6月底国民政府命令“南洋大学停办,听候改组”。7月间交通部决定将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7月22日,交通部正式成立由符鼎升等8人组成的第一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学校的组成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不久,交通部正式委任符鼎升代理第一交通大学校长。由于当时战争等因素引起的学校经费紧张,校方向每个学生增收的学费比以往增加了一倍,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符鼎升不得不于民国17年2月辞职。

—————————————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教育家。清光绪二十七年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民国17年2月兼任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严格要求学生,强调学生需具有较全面的知识,提出了“三科(理科、工科、管理科)并重”的方针,随即建立了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五个系。同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6月因政务繁忙辞交通大学校长职。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全集》等。

—————————————

王伯群(1885-1944),名文选,字伯群,贵州、大兴义人。民国17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交通部部长兼招商局监督。同年7月1日,王伯群兼任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校长。10月,国民党政府中央增设铁道部,学校改隶铁道部,称铁道部交通大学。王伯群辞去校长职务。

—————————————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之子。民国17年11月兼任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校长。孙科任交通大学校长后,改订交大组织系统,增设副校长,以总务部、训育部分掌事务、训育事宜;鉴于科学教育的重要,和副校长黎照寰决定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扩充为科学学院,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于民国19年9月正式成立了科学学院。

—————————————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民国18年6月,他以铁道部次长身份兼交通大学副校长,民国19年10月被正式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后,逐辞去铁道部次长职务,专心办学。黎照寰任责12年间,继承和发扬了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思想,加上黎照寰校长的兢兢业业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精勤求学,使学校成为一所理、工、管理结合的大学。1968年9月16日逝世。著有《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

—————————————

徐名材(1889-1951),清光绪三十四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民国11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9年8月至民国30年7月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在担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期间,提出学校“以研究高深学术,培植建设人才为宗旨”。他主持校务建设,起草各种章程,指定了《国立交通大学分校组织大纲》和教务、训导、总务等个方面的章程及办事细则,作为办学的依据。

—————————————

张廷金(1886-1959),字贡九,江苏无锡人。民国10年12月暂行代理交通大学沪校副主任,次年五月起任副主任,6月接充主任。7月学校改为南洋大学,张任代理校长、代理教务长,主持教务近一年其后离校。民国16年7月南洋大学更名为第一交通大学,8月张复发归母校,受聘为电机科科长兼教授。民国2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交大愿有的土木、机械、电机工程学院合并为工学院,张为首任院长。民国31年8月,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交大,黎照寰校长愤而离职,张任校长,民国34年秋辞职。译有《科学的工厂管理法》。

—————————————

吴保丰(1899-1963),字嘉谷,江苏昆山人。民国30年7月,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次年8月重庆九龙坡新校舍落成后,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本部,吴代理校长。民国33年起正式就任校长。民国35年交大复原回沪后,继续担任校长。在反蒋爱国运动中,多方设法掩护进步学生的安全,曾用自己的汽车将中共地下党员周寿昌营救脱险。民国36年7月被迫辞职。

—————————————

程孝刚(1892-1977),江西宜黄人。解放后,任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机械工程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民国36年,程孝刚任交通大学校长。他在交大工作的时间累计有25年之久。

—————————————

王之卓(1909-),男,河北丰润人。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专家和遥感学专家。1946年回母校任教授、工学院院长;1947年,任交通大学代理校长、校长等职。解放后,王之卓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教授。著有《摄影测量原理》、《航空摄影测量学》(上、下册)等专著和教科书。王之卓出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时值上海的解放前夕,能在极其困难中勉力维持办学局面,尽力保护校产和人才,为保存交通大学迎接解放与上海军管会的接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民国37年,他辞去了中央大学校长之职到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49年,上海市军管会任命吴有训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任职一年有余,对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学校,制定《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章程》、《国立交通大学行政系统组织条例》《国立交通大学教员服务规则》,组织实施暨南大学理学院与交大合并,建立学校防空委员会,筹备学校教育工作者工会,组织召开学校第一届师生员工代表大会,树立史霄雯、穆汉祥两烈士纪念墓碑,参与院系的初步调整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著《X射线与电子》等专著。

—————————————

李培南(1905-1993),江苏邳县人,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1952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李培南在校期间,对于筹备中共交通大学第一届代表大会,组建首届党委班子,团结知识分子,组织开展以思想改造为主的“三反”运动,参与学校大规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嘉生,江西萍乡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52年10月,毛泽东任命他为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3月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在交大任职15年中,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深得师生爱戴。

—————————————

谢邦治(1916-),男,黑龙江五常县人。1959年9月,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谢邦治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交通大学“上海分部”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任校长。在学校期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民兵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刘述周(1911-1985),江苏省靖江县人。1963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

朱物华(1902-1997),男,江苏扬州人。197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0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朱物华是位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70年的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他既是全国知名的电子学专家,又是水声工程学的权威。他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品德,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赞扬。

—————————————

范绪箕(1914-),男,江苏江宁人,教授。197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校长、校长顾问等职。在力学学科和航空学科方面享有盛誉。著有《加筋平板的应用问题(光弹性试验及计算)》、《简支矩形板在均布裁荷下的弯曲》、《三边固定一边自由矩形板在集中载荷下的弯曲》、《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等论著。

—————————————

翁史烈(1932-),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热力涡轮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4年至199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热力涡轮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委,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欧共体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董事长等职。主要有:《燃气涡轮机性能分析》、《燃气轮机》、《数模混合仿真极其应用》、《船舶动力装置仿真技术》等4部专著。此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管理研究论文40余篇。曾被美国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分别列入《世界5000杰出人物》和《国际杰出领导人物》。在任校长期间,按党委统一布署对管理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

谢绳武(1943-),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绳武同志1960年至196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1966年至1970年任上海交大物理教研室助教,1970年至1978年任激光研究室助教、副主任,1978年至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光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至1991年任应用物理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1985年)、教授。1991年至1997年任校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1997年7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谢绳武教授长期从事激光应用和晶体中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主持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水下激光电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飞点扫描式水下激光电视”获1986年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双轴晶体中四波相互作用最佳相位匹配方向计算软件”获1997年第四届上海科学技术博览会金浆。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

自1991年担任校领导以来,谢校长先后主管学校的国际交流、图书馆、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211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多次到欧美、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进行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

谢校长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激光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学学报》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

历任书记

李培南(1905-1993),江苏邳县人,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李培南幼时入私塾读书,民国11年就读徐州第七师范学院,翌年毕业。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民国23年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五军团政治部和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任宣传干事和政治教员,同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李培南曾任中共温州市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2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1956年起担任上选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三、四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二、三届常委会委员。1958年起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9年任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其后当选上海市第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培南在校期间,对于筹备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代表大会,组建首届党委班子,团结知识分子,组织开展以思想改造为主的“三反”运动,参与学校大规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嘉生,江西萍乡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民国8年初中毕业即去日本留学,民国13年11月调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哲学。民国16年11月回国参加革命运动,加入创造社宣传马克思主义。民国17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闸北区委和沪中区委工作,兼任上海艺术大学和群治大学教授。民国19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同年4月被捕,被判刑7年。民国26年出狱后在武汉恢复党籍。先后任湖北省委委员,安徽工委书记,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秘书长,津浦路西区党委书记,华中党校教员、副校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华东局宣传部长,渤海区党委宣传部长,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委员、主任,山东大学校长。1952年出国考察东欧7国文化教育事业。1952年10月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彭康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和翻译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他毕生从事的宣传、文教和教育事业中,尤其是在交大任职15年中,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深得师生爱戴。作为交大的党委书记,他号召“交大要多培养出几个钱学森”。

—————————————

谢邦治(1916~ ),男,黑龙江五常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 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河南省委青年部部长、宿东地委书记兼东游击支队政委、淮北区党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后,任中共松江省委委员、省组织部部长、省委秘书长、哈北地委书记兼哈北军分区政委。1947年7月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1948年7月任中共松江省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长江航运局副局长,交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司法部副部长。1959 年9月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兼校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1962年调外交部工作,同年任我国驻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69 年任我国驻阿富汗王国特命全权大使。1973年任我国驻上沃尔特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79年任我国驻芬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80年任司法部副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谢邦治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交通大学”上海部分”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任校长。在学校期间,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民兵工作,扩大对外交流,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工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余 仁(1920~  ),男,山东黄县人。1939年11月入党,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起历任抗大胶东分校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胶东建设学校教育科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50年10月至1952年10月任华东革命大学副部主任、部主任、副教务处长。1952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1960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64年7月起代理党委书记。1981年2月任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是华东化工学院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探索校内部体制改革。写有《开创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条新路子》等新论文。

—————————————

杨 恺(1920~1986),浙江慈溪人。民国25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前夕,奔赴延安。民国37年春到新四军从事部队的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和宣传工作,曾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参加过著名的涟水战役、莱鞠战役、孟良崮战役、沧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部长、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为部队军事院校建设、培养军队干部。作了大量的工作。1966年6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1972年11月任中共上海交大核心小组组长,1973年7 月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1977年后任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上海市电视大学校长等职。杨恺在交大任职的大部分时间,正值“文化大革命”。以他为首的交大党组织坚持党的原则,依靠群众,在可能情况下,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了种种抵制和斗争。“文化大革命”后,他领导全校拨乱反正,整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邓旭初(1921-  )广东开平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曾任山东省滨海军分区海防警卫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团团长兼政委。1954年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77年6月至1986年任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较早提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实行定编定员,制订工作规范,推行责任制、教师聘任制,进行人才交流和工资改革等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写有《我们是怎样进行学校管理改革的》、《改革必须触及管理体制》、《上海交大改革的五年》及《忆上海交大重振雄风》等文章及著作。组织领导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改革初探》一书曾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

—————————————

何友声(1931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上海力学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多种学报的编委。1986~199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他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主要成就和贡献有:在造船界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多次收录在各种船舶设计手册和均衡生产书中;在螺旋桨激振力、水翼兴波理论、气垫船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拓宽了我国船舶原理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水翼水动力设计和改善船尾激振性能建立了基础,使我国所设计的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内开拓了高速水动力学新领域的研究,在空泡流、空泡脉动特性、物体出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来,配合国内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磁记录中流体力学问题的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这类问题的据点。他还从事和领导过多项综合性工程设计和建造,其特色是理论推导、实验证与工程设计并茂。由于他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近年来,7次荣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并培养了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

王宗光(1938~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留校工作。历任电机系助教、学生政治指导员、讲师。1979年转入应用化学系,任应用化学系总支书记。1984年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1992年6月任校党委书记、教授。长期承担教学科研和政治思想工作多项任务。在电机系时,从事电介质物理、绝缘材料工艺和电缆制造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多项。转入应用化学系后,教学工作有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结构分析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进展等;在科研方面,开拓了聚酰亚胺在微电子领域中应用的研究,从基础理论着手,提高性能之后又向学科前沿的感光性和热塑熔性发展,开辟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又开展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在轿车离合器片和发动机汽缸盖密封垫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实用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在美国第一、二、三届国际聚酰亚胺会议、汽车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摩擦材料等专业会议和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振兴二等奖和首届上海科技博览会银奖等多项,以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政工干部等嘉奖。

—————————————

马德秀,女,生于1947年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在西安交大、北方交大任教,后来任国家计委科技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98年6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2003年4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

2003年9月,中共中央任命 马德秀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校徽的起源

1926年1月23日 ,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 “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象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框与轮之间,上半题篆体南洋大学四字,下半题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

最早的校徽图案
现在的校徽图案

校歌歌词

1909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校歌

珠光灿青龙飞,

美哉吾国徽,醒狮起博大地,

壮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

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眯,

精神常提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1943年交通大学校歌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歌词

相聚在东海之滨,吸取知识的甘泉。

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搓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 !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宏图在胸, 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 ! 饮水思源,饮水思源。

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交大校训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致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的新年贺辞

2006年1月1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并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向辛勤耕耘在学校各条战线上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关心和支持上海交大发展的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并向大家致以最美好的新年祝福!
  已经走过的2005年是交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上海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今年7月,原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功合并。两校的合并,可以充分发挥原交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原二医大在医学领域的雄厚实力,实现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医学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峰人才培育取得丰硕成果。颜德岳教授、贺林教授、邓子新教授新近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现。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1项,二等奖9项,获奖总数在上海的高校中名列第一。今年4月,我校再度夺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冠军;
  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科技论文继续保持往年迅猛发展势头,SCI收录论文数首次跃居全国高校第四,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邓子新院士领衔的“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国际化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与美国密西根大学、乔治亚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SJTU-UM联合学院和中美物流研究中心,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此外,我校在规划发展、闵行战略转移、基础建设、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取得扎实而卓著的工作成绩,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环境和谐优雅的交大校园,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回首过去,我们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即将到来的2006年是我校建校110周年和实施向闵行整体转移的关键一年,也是国家和学校“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学校的各项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年中,我们将继续促进与医学院的深度融合,促进医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将全面启动“985工程”二期建设,带动全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将进一步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我们还将抓紧闵行二期建设,稳妥的完成闵行战略转移,借助110周年校庆的契机,为交大新的百年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耀与甘苦同在。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中,具有“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精神品格的交大人,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改革和发展为动力,梦想不息,求索不止,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荣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 党委书记: 马德秀
上海交通大学 校  长: 谢绳武
二○○六年元旦

机遇与挑战

时间:2005年09月22日

主题: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

聆听·感悟·践行—机遇与挑战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主讲:盛大网络副总裁 唐骏 先生

非常的感慨!看到这么多纯情的大学生,表面上!(笑声+掌声)让我回想起20年前我的大学时代。迷 茫

人们都说当今大学生有两种现象,一种是郁闷还有一种是迷茫,我理解你们。(笑声)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时在学校里面只知道读书。读出来有没有用我们也不管,也不知道,而现在的大学生明明知道读了没用(笑声)还得去读(笑声+掌声)你说你们能不郁闷吗?我在边上看了都郁闷(笑声)。

我们那时进了大学就意味着人生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有了工作的保障,有了成功的机会,也首先跨入了小康社会。那才叫大学生啊!今天的大学生,你们看一下,如果你是大一的话,你还傻乎乎的乱兴奋;当你跨入大二的时候,你就开始在担心面对这样的现实,你不知道你未来的成功之路在哪里,未来的职业在哪里,未来的发展在哪里,你能不迷茫吗?我相信你们在迷茫!

我们那个年代跟你们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大家对异性总有那么一种渴望(笑声+掌声)。很正常,甚至会有一种冲动(笑声)。而我们那个年代谈恋爱,知道吗?那个时候谈恋爱就是为了一个,为了一个结果。而现在的大学,你看一下,都不知道为什么在谈恋爱(笑声),最多也就是享受一个过程的乐趣而已。

所以大家都很迷茫。

因为你们这些大学生,我们的大学老师也变得郁闷也变得迷茫了。

那个时候我们跟大学老师,老师说什么我们都觉得是真理,就是马克思派到我们学校来的代言人(笑声)。你们信吗,现在?现在大学老师讲什么你们还信吗?不信了。不过那时的大学老师才真的叫高尚啊,我记得当年,我们的大学老师跟我们沟通,大学里不能谈恋爱。那时是有规定的,还给我们编了两条理由:第一影响学习,第二影响安定团结(笑声+掌声)。现在的大学生你们信吗?而我们那个时代,不止是信还会去理解它。一说谈恋爱影响学习,不要说那些谈恋爱的同学,就连我们这些在边上看的人,多影响学习呀(笑声+掌声)。你说影响安定团结,听起来没道理其实有道理大有道理。能考上大学的在我们那个年代多吗?不多!而且记住女生还是稀缺资源(笑声),那更不用说那些还可以谈的女生了(笑声+掌声)。你说为了这些稀缺资源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发生什么都不奇怪(笑声)。那个年代安定团结是首要的,不像现在。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幸福。

讲到这些,所以说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迷茫呢?要给他理解。你不要用传统的方式来跟大学生沟通,说你不要迷茫,没有什么好迷茫的。

其实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

我觉得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你得到的信息量太多太多了,你得到的社会压力太多了,你的这种渴望成功的欲望太强了,而你的竞争对手还是那么多,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变得浮躁起来,现在的大学生他感到未来的人生之路不知道在哪里,这是我们现在大学生遇到的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我们的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也是从一个大学生走到了今天,所以我跟大家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成 功 4+1

现在每个人都渴望一种成功,怎样才能成功?成功有什么方程式吗?没有!社会上什么样的形形色色的都能成功,都很奇怪,那么我们怎样把自己变得更加成功?

我曾经因此做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叫“成功4+1”。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人的成功轨迹上,你总有一些东西你自己是可以把握的,你总有那些东西你自己可以去实现它们。

我的成功4+1理论就是,成功的过程当中有4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知识——当今社会一个人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一个是机遇……知识,机遇,勤奋,执著,最后加一个1。前面4个如果你全部拥有了,不现实!但是后面一个你没有你永远也成功不了。这是什么?我称之为性格。

性  格

性格在此是一个很泛义的词。我们所说的性格是什么?包括通常的性格,对待社会的认知,对待一个工作的态度,对待一个困难怎么来解决困难,待人接物,所有的一切我定义为性格。我说性格决定成功这样一个概念。性格重要吗?非常重要!性格能改变吗?很多人说不能改变。我说如果你连性格都不想改的话你就不要谈成功。性格不仅能改变,而且必须改变,如果大学四年什么都没有学,什么都没有变,只要做一件事:把你的性格变好了,我觉得这就是你最大的收获。大学学什么不重要,真的不重要。(笑声)(掌声)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大学四年来改变!如果大学四年你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欲望改变自己,你的人生,我认为看不到太多的未来,我都为你郁闷,我都为你迷茫。

当今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讲面试。面试什么,其实就是面试一个性格。

可以说在当今中国所有的总裁里面,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是面试员工最多的人,我一共面试过2500个人,都变成人精了(笑声)。我见到谁都想面试他一把。(笑声)我面试你什么?我真的想面试你在交大学了哪门课?你是哪个专业?对我来说真的不重要。很多大学生把他的成绩单给我,他给我是因为他估计他在大学里的成绩不错, 所以才愿意把成绩单给我,我都知道你们的心理状态。我面试什么?我面试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从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从你的面部表情,从我跟你的交谈中得到的一种感觉。再通俗一点,我在面试一个人的性格。成功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性格,你说他态度也罢。我相信所有的面试人都是跟我一样的。你想,如果在这短短的10分钟20分钟你让那个面试官喜欢上你,你还担心什么,你还担心这一关你过不了吗?不可能!肯定可以!只要让他喜欢上你做什么都可以。怎样才能喜欢上你?如果你的性格不好他会喜欢上你吗?不可能!在这个人才拥挤的社会不缺你这个人知道吗?没有一个公司缺了你运转不了,除非是两个人的公司(笑声)你敢去吗?在公司里我们需要那些性格好的,而这正是大学生所缺的。

我在微软的时候面试过无数的人。可能大家都听说过网上有一道经典的题目,流传很广: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原创者是谁?就站在这里。(笑声+掌声)多无聊的一个问题!你不觉得无聊吗?很无聊!因为我当时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题目出来,(笑声)没想到越无聊的东西在网上流传得越广。你也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有多无聊。(笑声)当时怎么会想出这个问题?那可是亲身体会呀!小时候在南方,我在江苏的一个小城长大,那时一到黄梅季节总会有一点点洪水一样的东西,我就在家门口看到有人把井盖打开了。那个时候好学,像我这样的人——一看就看得出来,性格好的一般都比较好学(笑声)就问我爸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先介绍一下我爸,我爸在我们那个年代绝对属于有知识的人,差一点小学毕业,(笑声)所以他就跟我说“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笑声)文化人说话就是不一样,看的出来,“圆是一种最简单的美,所以设计的时候,人们就把它设计成圆形的。所以井盖是圆的。”可是我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觉得圆的美,我可能觉得方的更美,我不服——一定要不服知道吗?我就问我家隔壁的,那个是专业人士。非常非常专业,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建筑工地的搬运工,也是业内人士,我们简称他们为业内人士(笑声),我就问他为什么这个井盖是圆的。他说“这个很简单,再简单不过了。从力学的角度来说,什么最容易搬动?一定是圆的容易搬动。”其实是没有结果,我当时也没有拿到一个结果。这种问题能拿出来结果你是天才。我面试过那么多人,除非知道答案的,没有一个人答对。后来我就不问了。为什么?问了你以后,你一下就答出来的,我就知道你是在哪里偷来的答案。让你平时想,你肯定想不出来,当初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第一我很无聊,第二其实面试的时候我们并不看中面试结果,我们是在享受一个过程的乐趣。(笑声)面试是一种享受,不要忘了,不然我就不会面试2500个人。

当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作为一个总裁你还要去面试这么多员工?那是一门学问。我们在讲到每一个公司里都讲到以人为本,其实你去看一下,究竟有多少公司是以人为本的?少!少!少得可怜。你会发现,现实社会和我们理想中的那个社会相差太远太远了。每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都在讲什么,知道吗?“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什么什么…… 都一样。其实真正是“以人为本”吗?没有。中国的公司告诉你,80%是没有以人为本的。所以我要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我就是一定要“以人为本”,要让你在进来的第一天就感到这个公司真的是以人为本。你想想,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在面试一个工程师,你不觉得这个公司以人为本吗?你的感觉一定会很好,心里觉得我是经过总裁面试进来的。这种感觉 ……如果你进入一家公司把你拉过来随便面试一下说“那好你明天就来上班吧”,这样的公司我建议你别去。害怕。说不定某天这个人说看不上你了“那你明天也别来上班吧”。一样的道理:进来难,出去也难;进来容易出去也一定容易。要懂得这样一个规律。所以我就让他在进来的第一天就知道我们的公司是一个怎样的公司:一个以人为本的公司。

某些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被唐骏面试就进来的,在公司里受到歧视(笑声),能不受歧视吗?溜进来的,肯定是。(笑声)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没有时间来面试他,居然有员工对我说:“我希望补面试一把。”(笑声)我说“那是有风险的,你别忘了,别以为你到我这里来是走过场的,没那么简单,我的面试一般是六四开,你来吧?”他说就是六四开也愿意,他说我不愿在公司受人歧视,那种感觉不好受——在这样的公司就有这样的感受。

就像我们的猎头当时在微软挖别人公司的员工的时候,我们的人事部经理都是怎样去挖人的吗?他会跟那个公司的某某员工打电话,也许他只是一个非常小小的员工,他会说:“我们公司的唐骏想找你聊一聊。”这人哪受过这样的待遇呀,想想看。你说在自己的公司,别说是总裁,就是一个小小的总监都很难见到,更别说聊天。那家小有名气的公司,那个小有名气的总裁愿意来找你聊一下,这种人会受宠若惊的。而我们去找的那些人一定是在对方公司还不错的人,你让他来面试他一般不愿意来面试。在这样的诱惑之下,他就会出来,当然第一次我不会跟他面试。所以我们的人事经理会说:“在你见我们的唐骏之前你总得跟我们先预热一下吧,对不对?要谈什么样的话题我们先进行交流一下。”等到几轮交流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他是不是适合我们公司。如果真的适合,我就会来跟他谈,那就不叫谈了,叫面试。任何一个人要进微软都得经过我的面试,所以“聊天”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可能我讲得跑题了一点。但我想讲的更多的一点是什么?是一个人的性格在整个人生过程中的作用。

你能走到哪里,看什么,就是看性格,你跟人的交往。

我们讲讲销售,你以为真的是你的产品好吗?当今这个社会还有哪个产品是真正战无不胜的?没有。靠什么?一定是靠你的人格魅力。销售就要把你的人格魅力发挥出来。

你不觉得谈恋爱也一样吗?性格占主要的。现在的大学生,谁跟谁比都差不多。哪些人有优势?我觉得那些性格好的。现在的女孩子挺坏的。(笑声)她们知道的比男孩子知道的要多得多。(笑声+掌声)

大学的四年,你什么都可以不做,但是要改变性格。

性格是什么?

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什么是好性格?唐骏说的好性格,正直向上热情什么奉献什么坚忍不拔……所有的一切,都拥有了,那种完美的,没有。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拥有完美的性格。但是对你来说很简单:把你周围10个朋友10个同学,每个人的你喜欢的部分拿出来写在纸上,你没有的你把它一个个变成你所拥有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性格,就这么简单。你现在不觉得,性格好与坏在大学里一点也没关系,没有好性格的人照样可以考试考高分,但是在社会里。你拿了一个高分有什么用呢?没有用!最后的胜,负,关键之处在于我刚才所讲的——4+1。这个1,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不讲太多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是性格一定要改,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不能改的。

你要做到和人家交流半小时就让人家喜欢上我,这是一种境界。半小时就喜欢上你,那有多好。

你去推销的时候,半小时就让别人喜欢上你,你的产品一定卖得出去。

你去面试的时候,10分钟20分钟你就让人家喜欢上你,你还有什么职位你得不到?一定可以得到!

在公司里也是一样。我是做经理的,我提拔谁,谁接我的班?我一定提拔那些性格好的,一定是那些性格好的有可能做我的接班人或者提拔为经理。就这么简单。养成这种爱心,热情,无私奉献所有这一切,你吃点亏没关系,这是在给你一个培养的过程。我们需要这种性格,我们应该来大力弘扬这种性格。 4+1里面还有4个。

方  法

有些人问:唐骏你说“大学里学什么都没有用”。对了一半。在大学里我们需要什么?

一个是结果,考一个很好的分数。第二个是过程,跟谈恋爱一样——我们那个时候只追求一种结果,连过程都没有享受过,很亏。(笑声)但是现在的学生又不顾结果,所以很迷茫。第三个,最重要的,是方法。

今年夏天我在中央二台高考直播室里,我去做嘉宾,他们说你给学生说一下大学生大学4年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说大学学什么重要——我不能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说大学读了没用,那很多父母亲就不愿把孩子送上学了(笑声)——大学学什么很重要,怎么学更重要。明知大学学了没用,但是你不能不学呀!你不能听了唐骏的这句话说你不学了,你可能吗?你怎么办?很简单,你得改变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为了在你未来的成功之路上,在你的公司,你有你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没有一个模式。

企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不是给你一本书让你学习三个月让你出一个很好的成绩,不是。企业更多的:给你一本书,一天,给我一个结果。这就是企业需要的我们所说的快速学习法。你能不能做到:今天你刚刚开学,我拿了一本书,就盯着这本书按照一种学习方试,我学习三天,学完三天我就愿意去考试,把所有的题能做对——哪怕只对了60%。一定是个好学生!你学了3个月,答对了80%,这种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这就是一种能力,你一定要去培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在企业里并不是很优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你在大学所学课程的好坏一点也不重要。拿一个章节出来花半天的时间,看一下,你是不是把里面的东西大概学会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式。这一章没有做好,下一章再来,重新梳理一遍。不断调整,看哪一种方式适合你。所以找到一种适合你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在大学里面除了改变性格以外第二重要的内容。如果你找不到这种快速学习的方式——两个字:快速——大学等于没读!你说你学的那些微积分,那些数理方程式,所有的一切,社会上用过吗?没用过,我这个当博士的我都没用过。用不了!有哪个工作让你去解微分方程的?除了你的老师,还管点用。我不讲太多……我主要是来讲:我们怎样来“面对机遇”。

http://bbs.sjtu.edu.cn/file/Inspiration/116332077478362.jpg

机遇 与 执著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跟机遇有关,当然有关!太有关了!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机遇,而有些人就得不到机遇呢?有些人的机遇好像是空降到他头上的,不是的!没有一种机遇是这样到来的,除非你去买lottery,彩票。如果你还指望买彩票,你就过热了。机遇是什么?

机遇是靠争取来的!没有一个机遇会降到你,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身上,有也会降到我身上而不是你身上。降到你身上的都不是什么太好的机遇了,都是被我们丢掉的机遇。你还会觉得是好机遇。

机遇靠什么?

机遇是靠争取来的!

我觉得我今天能经历这么多,国外留学,自己创业。唐骏是不是有一点成功,我感觉一下:唐骏还是有一点点成功的,虽然在外面我不敢说。我成功是靠什么?是靠我的脑子很聪明吗?跟你们比,绝对比不上你们交大的学生。当年我那个成绩考交大,连报都不敢报。进不来,我这种属于二流的学生,进交大绝对没希望。不过现在交大二流学生也偏多了一点,我感觉到(笑声)——我指的二流是那种不会学习的学生。

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的是,我最后一年的成绩考的非常好。我考上了出国留学生。那个时候考上出国留学生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也觉得自己有一点点伟大。因为我们那个学校,属于二三流的学校,还有两个出国名额,当年我读的是北京邮电学校。(笑声)我知道不好,你们不要议论,没关系的。(笑声)——马上他们要50周年庆典还要我回去做校友代表呢,所以千万不能说她不好,非常非常好,我很感动。(笑声)很不幸的是我在北邮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连我自己都很感动的一个学生。但是我很运气,最后一年的考试我考得非常好,偏偏第一名就放在了我这个位子上,得了第一。但是在大学里我的性格是属于一种非常不好的那种,老师的话不爱听,跟同学关系也不好。所以什么好的东西从来没有轮到过我。那些三好学生,虽然我看不上,但是也轮不到我。(笑声)当干部,我不想做,但是别人也不会让我做。(笑声)当你没有这些优越的条件的时候好的机会也不会降临到你头上。当年选拔留学生的时候要又“红”又“专”,可是“红”我绝对达不到,“专”,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平时都不好,他们说为什么偏偏最后一次你考的好。那是积累的,我说。可是你必须一路走来你的成绩才会得到认同,所以当时把我的名字从出国名额里给抹掉了。

那时我还真不知道什么叫郁闷,只知道难过呀!痛心呀!这个社会怎么可以这样?!

我们这些人是什么?你我都是弱势群体知道吗?在老师面前,你能吵你能闹吗?你要闹你也闹不过他。你个子都没他高你打都打不过他,说实在话(笑声)。那个年代你更不敢闹。可是我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吗?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在国内踏踏实实的读研究生。也没什么不好的,但我总觉得可惜。漫步到这一点其实很难,付出了很多,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种心情是很难受的。我没有放弃。我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业。

是什么?

我就在全北京所有的大学中把比北邮好的学校全抹掉。北大清华这些看上去比北邮好的学校。北邮下面还有二三十所不如北邮的学校。

我做什么?

我打电话到每一个高校去问它们。

胆子很大,我问“你们学校的出国名额用完了没有?”那时出国条件很高,又“红” 又“专”,我跟你们说过了。还要一定的分数线。我说“你们用完了吗?”最后碰到一所学校,当然要比北邮差得多,叫北京广播学院。(笑声)其实你们也别太同意我,其实北广也还不错,因为我是校友。他说“我们学校的出国名额没有用完”。

我当时就兴奋起来了,从北邮,北京的西北边,到北广,北京的东南边。横穿北京,骑着自行车,一个半小时骑到那里。你让我骑十趟我都愿意。到了广播学院,老师对我说:“看你的成绩很好,你们北邮应该取你呀!”我说:“北邮当然取我,但是,”我说,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国的广播事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笑声+掌声)——我的预言肯定没错,现在的频道多少啊!我说我为了中国的广播事业,我愿意放弃北邮,来到北广。他说你别来别来。他害怕。我说“没关系,为什么不让我来呢?为了中国的广播事业,我们都有责任的呀。”(笑声+掌声)80年代,当时北广的那个专业是没有权利授予硕士学位的。他说“你来两年给你一个毕业证书没有一个学位证书。”我说“没关系的,学位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否跨到中国的广播事业中来(笑声)——你得找到一些理由来说服他,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这是一个真理你要坚持下去。如果没有这个理念我肯定放弃了一切。当时我也的确这样想:如果出国不成我也就为了广播事业奋斗一生了。值得!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们竟然把我的档案抽出来从北邮转到北广。北邮的老师都觉得很奇怪,他说你在北邮考了个第一为什么要转到北京广播学院去?我说“其实北邮跟北广很像,但北广更需要一些年轻人。我想把自己献给中国未来的广播事业。可是中国未来的电信事业也会发展。我说的确会发展,可是没有我,发展得会更好一点。(笑声)

你也知道,我过去,当然第一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广播事业,第二目的,隐含的目的,我想出国。

但是已经晚了,出国的审批流程已经过了。当我把档案转到北广后才提出我有另外一个想法,问能不能出国的时候。这时研究生处的老师说:”对不起已经晚了,白来了,没有了。”我没有觉得是白来的,就是为了中国的广播事业我也愿意。我问还有机会吗?说没有了。我说谁决定的,这个人怎么这么坏?!我说这个决定不合理。我问是谁决定的,他说教育部决定的。教育部的哪个地方?教育部出国司。我说好办,不就是教育部吗?在西单那里,谁不知道教育部在西单那里呢?

我做什么?

我就去教育部找出国司司长我找他谈。

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看上去很可怜的小男孩。一个21岁的男孩,我们那个年代21岁的小男孩,你有兴趣等哪天有机会我把我21岁时的照片放到网上去你看一看,见了谁都想打的那种感觉。(笑声)穿的衣服也不好——那个年代我想穿好衣服也没有,我们家没钱不可能穿好衣服。穿的不好,人又瘦,还偏黑,整个所有的坏毛病都集中在我一个人头上。而且我要与教育部司长进行面对面交锋,你觉得他会理我吗?不可能的。那个时候虽然不时兴什么送钱送香烟,但你这种人他也不会来理你的。我怎么办?如果是今天我好办,你来找我,我帮你走关系,不就是教育部吗?对不对?!教育部部长我知道,我认识,陈至立我也认识,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我都可以,我来帮你搞定这些关系。在那个年代我有什么关系呀?!唯一有的关系是我们班上的那些同学还跟他们关系不好。(笑声)我没有关系。可是我们大学生有什么?我们最有的是时间。(笑声+掌声)

我做了一件很无聊的事,我做什么?

你们也可以做一下,我觉得很无聊。我知道这个司长叫什么,长什么样我也瞄中了。我干什么去?我天天早上去等他,在教育部门口。他每天都会来上班,早上七点,我就从学校骑着自行车到教育部门口去等他。见到他我就说:李司长你早!很礼貌。那时粗话不会说,就是“你好”。他不理你。他以为这个人有毛病。(笑声)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说:您出去吃饭?吃饱点。我怕他忘了提醒他一下。(笑声)吃饭后他回到那幢楼我跟他说:您吃好了?下班了我也跟他说:“您下班了?”你知道人怕什么?(笑声)不怕你狠,怕什么?怕被人盯上。(笑声+掌声)我就盯他。我喜欢他,我才盯他。(笑声)不喜欢我哪有精力来盯你这么一个人呢对不对?!第一天我盯,第二天我还盯。我是学生啊,我有时间。还有什么比盯李司长更重要的?(笑声)我第三天还在盯。我知道他毛了,肯定!(笑声)如果是我,我都会毛。最后他纳闷怎么偏偏有这么一个人,他问“你干什么的?” 我说“我就是那天从广播学院来,出国的那件事。”“不都跟你说没用了吗?”我说“我知道没用我就是过来跟你打个招呼。”(笑声)我又没有要你帮忙办一下,我就是过来跟你打个招呼嘛,对不对?!打招呼不违法。第一不能做违法的事。你说在一个地方跟人打招呼违法吗?我觉得不违法,一点也不违法。(笑声+掌声)到了第五天,他快撑不下去了,连我都快撑不下去了。(笑声)他说“你那件事我再看一下”。那些领导,他说要再看一下。(笑声)知道有戏了。随之而来的他会告诉你缺什么什么资料。我知道他在找台阶。我说我缺什么补什么。

最后因为我的努力,居然,居然为我开了绿灯。愣把这个出国名额拨到了广播学院,拨到广播学院就拨到了我的头上。你不觉得这个历程很伟大吗?(笑声+掌声)

很多人一定会选择放弃。可是我想好了,毕业之前我都会站在这里,我平时没有事情做。

执著在人生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回到谈恋爱的这个话题。我不教你们怎么谈恋爱,我只教你们一些理论上的东西。(笑声)

我做过一个统计,在当今大学生谈恋爱的当中——很多不愿谈,太迷茫,谈了干什么 ——还有一些很想去享受这种过程的乐趣的人。做过一个统计,68%成功的一对,因为什么?因为男的太执著了,并不是因为男的太优秀,两个人结合在一起。27%的,反过来,是这些女生太执著了。女的执著也很容易成功,可是女的执著的现在不多了。那么剩下5%是哪些?就是那些闲着也是闲着的那些人结合在一起了。(笑声)不信你们回去问一下。你们这些人,我一看表情我就知道有没有谈恋爱的。你问一下你是不是属于A类B类C类的,千万不要是C类,你也太闲了。(笑声)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讲太多的故事来告诉大家执著有多重要。

我在微软面试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因为执著才跨进微软的大门。待会我的那些部下会说说他们进入微软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你看中了一家公司,你觉得自己还不错,你不能太离谱了。你说你想做“神六”的宇航员,你也天天站到那个国防部科工委门口你去站着。(笑声)你说你给我一个机会,我只要飞一下就可以。(笑声)有机会吗?你别站,一点机会也没有。我说的是那些离你一步之远的那些机会,最简单的方法是学“唐骏模式”,站那就好,如果站了几天还不给你回应,你打个电话我陪你去站去。(笑声)我相信能站出结果出来的。人们一定会被这种执著所感化的,只要他还是人的话。

当你在做某个决定的时候,往左,往右,对你来说并不是太复杂的时候,有人那么执著的盯着你,一种是被他感动,一种是像我,被他烦了。我只要一个结果,感动也好,烦我也好都可以,达到目的就可以。对一份事业,对一个人,对一个机会,一定要执著。如果你不执著你会失去很多很多。

当年我在美国有一家公司,做娱乐影业(当时我还有一个软件公司)这家公司叫好来坞娱乐影业公司。听起来名字很大,皮包公司我跟你说。(笑声)明明是个皮包公司,你再起个皮包公司的名字人家更不相信你了。所以当你的公司是皮包公司的时候,你一定要把名字取得大气一点,所以我把名字取得很大气。我们把中国当时很高级的演员,比较走红的演员,拿到美国去演出,像江昆,蔡国庆,宋祖英……现在都是二三流的垫底的演员了。这是一件好事,就是文化走穴,我当时被娱乐圈喻为“中国第一海外走穴人”。我把这些国内的优秀演员弄到国外走穴演出,我获利,他也受益,就是这么一种交易。

当时他们去的时候,我就把所有的美国十大城市巡回演出,把所有的票子全卖光了。几万张票卖出去了。钱也收回来了,场地也租了,所有的一切都办好了。但是,去美国还有一个东西,别忘了。签证,你们出国也别忘了。所以美国——还好今天不是批判美国人的大会,我就少讲一点美国人,很霸道,这么好的一件事,有利于美国人民也有利于中国的演员们对不对?!这样的文化交流,他们竟然拒绝了我们的美国签证。拒绝签证意味着,你会面临很惨重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一点,我会面临很多的法律问题,因为我把票卖出去了,欺诈行为,演员签证都没办,就敢把票卖出去了。在美国,律师太多我根本玩不过他们。很多人劝我赶紧溜回中国算了。(笑声)真的!只有溜回中国才能避免这些诉讼。

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觉得我应该做什么?唐骏讲过的!怎么办?我去站在美国移民局门口。他不抓你才怪呢!那你说弄几个中国留学生,举着牌子到移民局门口游行。可以。但管用吗?美国人又不是没有见过游行。在中国你游行把你逮起来还能变成一条新闻。在美国游行理都没人理你,连个新闻都做不起来。能做什么?我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我毕竟是在美国生活过的人,还在美国待了两年,这两年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美国谁在主宰社会?美国的政治家,那些政客在主宰社会。那些众议院参议院的议员们是美国社会的核心人物,连总统都怕。但他们有没有怕的人?也有!谁?选民!谁是选民?唐骏有可能是未来的选民!他怎么知道我不是选民呢?!

这是一个壁垒,我们要绕过这个壁垒。

我们都是弱势群体,在你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你碰到的几乎都是壁垒。你能绕过去就比别人近了一步。

当时我想:我怎么感动这些议员为我服务?我给当时加州的54个众议院2个参议院每人写了一封信。用电脑写,内容不变,把名字一换,贴上32美分的邮票就送出去了。看上去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过也不简单,花了我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把信写好寄出去(笑声)那是劳动力啊!——寄出去后,我从来没想象过的效果一下就出现了。什么效果?我在信上讲:我把中国演员介绍到美国演出这是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现在签证遇到问题,讲了经过。所有的经济问题我准备承担。咱们中国人不在乎钱,你也知道(笑声)。钱的方面不用你担心,但是有一点我解释不了的问题,作为你忠实的支持者——我对每个人都挺忠实的(笑声)——我非常欣赏你们的竞选纲领——所有的美国政客都有一个纲领:为了美国的下一代才来竞选的——都是骗人的,你也知道——他不是骗我吗?我就用这个说辞,我说你为了美国的下一代来竞选,我也是为了美国的下一代。但是我现在面临怎样的问题?我收到很多很多美国小朋友给我的来信来电话,问我“这样的事为什么不能成功?美国是这样一个民主的社会,为什么实现不了?”我说我找不到答案,我想请你帮我回答这些美国小朋友的问题。为了美国的下一代,合情合理对不对?!(笑声+掌声)你比我伟大,你是政治家,我是一般的人。当然了,我说,如果在几天之内我收不到你的信,我会把这封信抄送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所有的这些报纸,抄送一份,备案一下。(笑声)这封信发出后,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想,他拿到这封信会害怕因为他明年还要竞选,我把这封信告诉给他的竞争对手——共和党和民主党,就这么两个党在斗——明年你再竞选说为美国的下一代,你连信都不敢回,凭什么说你为美国下一代?!他们这些人像黑手党一样,洗手洗得非常干净,他不会给自己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政客,我抓住了这一点。这些政客,坏一点的会给你发一封非常正式的信:这件事让我们非常痛心,我们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来看一下,通过什么最好的方式给您解决,谢谢你给我写信,今后你再有什么问题你再来问我什么什么。很客气。可是这个问题不给我解决我还有什么问题能誓愕哪兀康且灿幸恍┤耍怯盟堑哪侵址绞礁拦裨褐苯庸鼙本┝焓鹿莸模拦泼窬郑坠旃踔粮笔钡睦喜际仓苯有葱牛际采踔林苯痈AX——他们当时内部的电传告诉他们请调查一下。

想想看如果你是北京领事馆的驻华大使,你收到了来自于白宫办公厅,总统,什么国务院什么移民局,全在询问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你不觉得你会毛吗?(笑声)一定会觉得这家来头很大(笑声)几乎把美国的所有机器全都动用起来,参议院众议院直接给美国大使馆发传真,告诉他们你们调查一下这件事怎么回事。你说他面临什么问题?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是不是明年还可以续任呢?他何必得罪这么多人?!再说,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让中国演员到美国演出可签可不签,那天只是心情不好没给签。但美国一个最坏最坏的毛病是什么?没有人敢公开承认错误的!

他不会承认错误,他马上给我发了一个传真,他说“现在我们在重新审阅您的申请” ,他也不说他什么错了。“我们觉得你过去提供的资料中还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明说这些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因为当时美国有政策说只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才能大美国进行商业演出,确实美国的移民法里有规定。这个说法,什么叫“优秀”什么叫“最优秀” 不就是他自己的判断吗?我当时意识到,他们是在找台阶下了。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我给他们找一个台阶向他们说明江昆是不是目前全世界最优秀的。我就跟他讲说:“现在中国有11亿人口,11亿人里会说相声的只有六个”,差不多,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六个,那些垃圾相声演员我都不叫他们相声演员,“我认为那六个当中江昆是说相声说的最好的,所以全世界说中国相声说的最好的就是江昆”。(笑声+掌声)我说“在中国的湖南,有一个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一共只有53户人家”,真人真事,“这53户人家里,女孩,在能唱歌的那个年龄段的女孩,一共只有3个,3个里面唱得最好的姓宋,叫宋祖英这个小姑娘。所以在全世界范围里,会唱那个少数民族民歌,唱得最好的就是宋祖英”。我把每个人,做杂技啊魔术啊什么的每个人都列了一遍。我知道他需要的都是虚假的东西,说什么他都会信。所以我就把这些东西传真过去。写了一堆东西,一点都没编造。他一看到这个,他马上说,“经过我们的判断,你提供的这些资料非常准确,确实是世界一流的演员”。我说本来就是世界一流的演员。(笑声+掌声)“是世界一流的演员,那么就把签证发给你们。”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

在你的人生经历当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硬冲硬撞,有结果吗?肯定没有!因为你是弱势群体。你永远记住,你在这个社会当中,你不要想去改变这个社会,你没有这样的能力,你没有!改变社会的都是先烈。都已经去世了。轮不到你了,千万不要去改变。

那么怎么办?

跑?很多人选择了跑这条路。跑,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现实,也好。我不碰这个墙,我跑,反方向。

我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到了这个位置你应该再往前走一步,来看一下这个机会还有没有。

碰到壁垒的时候,你是学生也好,未来在职场上也罢,我也一样,我也在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壁垒。我们都是弱势群体,我们不是跟它“碰”也不是“跑”。我们得想个办法怎么样来“越过”它,通过“越过”这种方式来比别人多进一步。这是我们在成功之路上你必须拥有的,一些技巧也罢,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

自  信

还有一个关键的理念是什么?相信自己。你有什么可担心的?你有什么可失去的?可以说一个大学生,你,我,我们都是很平常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可失去的?你什么都没有。除了不要犯法之外,你不需要担心。你要坚持这个理念。

成  功

人生道路上你会遇见很多困难你也会遇见很多挫折。怎样面对挫折,是一种态度。我们所说的态度,或者性格,决定你未来的成功。

如果你不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样,成功只能离你很远很远。

在我过去的经历当中,时间关系我只能举几个例子。无论是我在美国的创业过程,包括我在微软的十年——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师,经过7年的努力变成中国区的总裁——没有一个机遇属于我的,但是每一个机遇都是我争取来的我总是比别人多跨出一步。今天没有时间讲。

在成功的道路上,很多学生并不看好那些勤奋的学生,我就是勤奋,我没有其他的努力,我跟别人比起来,我就是一个勤奋,非常非常勤奋,勤奋得你都会感动。无论是我的工作强度也好,还是我的工作时间也好,都是比别人勤奋得多。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勤奋一点,我的工作一定会比别人做得好一点,你的成绩一定会大一点。只要你勤奋多一点,你的领导一定会更加赏识你。而我们的很多年轻人,特别是顶级的你们交大这样的大学生说:“我不需要勤奋,我需要找到一种捷径”。在这条路上,捷径有,但不是你走的路,轮不到你走。你指望哪一天碰到一条捷径,一步就跨上去了。不会有这一天!永远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通过你的努力来获取你想要的。

所以勤奋在人生之路在成功之路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喜欢勤奋,我很勤奋,我更希望的是什么?我希望带着所有的年轻人,用“勤奋” 两个字不断鞭策自己。

只有勤奋才能真正带你实现人生的目标。如果今天下午,听了我45分钟的演讲,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话我希望你得到一点,在人生道路上,记得两个字:勤奋。

勤奋,再勤奋,这是我希望送给在座每一位大学生的话。(笑声+掌声)

再一次的谢谢大家。(掌声)

岁月如歌之大学篇(1)——再见了,我的大一生涯

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作为对大一生活的一种纪念,可是一直懒于动笔,加上没有了高中时一贯的写作训练,害怕自己已经拙于言词,所以一直搁置至今。明天就要开始军训了,因此再不动笔可能就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大遗憾。

转眼间,大一生涯已经悄然结束,然而高考的一幕似乎还近在眼前。一直以来,大学被我认为是求学的圣殿,而交大则是我不灭的梦想。黑色的六月,由于理科的发挥失常,使我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那一刻我哭了,印象中上一次的流泪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作为一个男子汉是不该被挫折击倒的,可是那一刻我的泪水如山洪暴发般一发不可收,十二年的寒窗甚至没有给我带来实现梦想的机会。希望的种子还未发芽便要被现实砸得粉碎!这是我一生中都无法忘怀的一刻。然而上帝是仁慈的,尽管以前我从不相信上帝。语文前所未有的高分把我从地狱一下子拉回了天堂,也是我终于有机会可以踏入这所历经百年的高等学府。这一刻,我对自己说,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大学中磨练自己,绝对要对得起这份上帝的恩赐!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放在我案前厚厚的一打教科书印证了我一年的人生轨迹。在大学中我的确学到了许多,从老师处学到了必不可少的知识,从同学处体会到了从未经历过的学习氛围(虽然大多数时候和我以前的学校没有两样,就是拼命地疯玩~~),从自己的不断实践中领悟了自学的真谛。是的,自学,也许是我整个大一学到的最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从来就是一个要被人逼着才会翻书的家伙~~ -_-!

事实上,与其说是环境改变了我,还不如说是那次劫后余生的经历,而现在的我也可以自豪的说我没有违背当初立下的誓言!作为一个上海市区重点高中的学生,我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市重点学生以及外地尖子生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取得了不错的学积分。回首这一年,我为自己感到骄傲,为一个缺点多多却从不放弃、努力进取的自己感到自豪!

当然这一年的日子不是没有辛酸苦楚,我也曾为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在心底里掀起一番波澜。对于这些,我选择“逃避”,并不打算将其记录下来,纠缠于往昔的荆棘只会平添今朝的烦恼。然而有一点我却不得不写下来,尽管我那么希望没有这个必要。连续两个学期在最后的科目上翻船让我每个假期心里都不好受。从心理学到毛概的两个71,损失的不仅是我的学积分,更让我往昔几乎每个班主任的评语映入眼前:浮躁。多少年来,我这两个字始终与我的一次次起起伏伏如影随形,成为我挥之不去的阴影。凭心而论,我不是一个轻浮的人,有时候甚至有些内向,喜欢在漆黑的角落独自思量自己的人生,可是每每在最后时刻的沉不住气已经让那事后的反省变成了最无奈的笑话。这一次,也一样。记录下这个,或许已经是一种绝望的表现了吧,因为它可能成为追随我一生的烙印,大一时候的我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愿,这不是真的~~)

夜已经深了,文章也终于写到了头,是该放下的时候了。今夜很美,但愿我能做一个好梦,明天开始我崭新的一段旅程。

05年8月18日 夜

下一篇:岁月如歌之大学篇(3)——大二,带着面具微笑